——《淮南子》成語典故中的哲學
《淮南子》作為一部政治哲學,其哲學思想的一大特色,就在于它不在“思辨”中講哲學;而是在俯瞰整個秦末漢初政治、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中講哲學;在漢初大一統(tǒng)后,如何鞏固漢王朝中央集權的封建統(tǒng)治中講哲學。因此,《淮南子》承先啟后,以道家學說為主,集儒、法、名、墨、兵、陰陽家為一體,運用樸素的辯證法和認識論,循循說“理”娓娓論“道”,承先秦諸子的語言表述風格,引經(jīng)據(jù)典,運用那些寓意深遠的歷史典故、成語寓言故事、神話傳說、警句格言來揭示社會規(guī)律,人生哲理;闡發(fā)治國理念,為政之要。這種資政通鑒,建言獻策的理論技巧,本意是給當政君王去體會、易接受的一個心理緩沖,使之更能聞善則喜,從諫如流。這就是《淮南子》之所以被稱為中華哲學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絕代奇書”的稱“奇”之處。
“塞翁失馬”就是源出《淮南子·人間訓》中,一則充滿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寓言成語故事。
這個故事說的是,從前在北部邊塞居住的人群中,有一位精通卜卦相術的老人,人尊稱“塞翁”。一天,塞翁養(yǎng)的馬走失,跑到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鄉(xiāng)親知道后,都來安慰塞翁,勸其不要難過。不料塞翁卻說:怎么知道這一定是禍呢?不久,這匹馬回來了,還引回來一匹良駒胡馬。鄰人都來道賀,老翁卻說:白白得到的東西,不一定是福呀!果然一天,他的小兒子騎著胡馬玩要,摔下馬背,折斷了胳臂。鄰人覺得老翁真是說對了,又紛紛替他難過。老翁反而很坦然地說:這也不一定就是禍!事隔不久,邊境戰(zhàn)起,年輕人皆須應召出征,一些人命喪沙場,再沒回來,惟獨老翁之子因折臂之傷未愈,而得以居家保全。
《淮南子》在《人間訓》中引用“塞翁失馬”這則寓言成語故事,意在啟迪當政君王在治國理政、處理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時,要善思多辨。凡事,都要究其本質(zhì),不被表象迷惑。要以禍與福為中心,在如何把握得與失、損與益、利與害、功與過、取與舍、毀與譽等諸多矛盾時,不要靜止地、片面地、絕對地去看問題,而要從矛盾對立的雙方相互可以轉(zhuǎn)化的觀點,去客觀、辨證地處理國家大事。
在“塞翁失馬”,這則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成語故事里,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現(xiàn)代哲學的雛形:失馬、得馬是現(xiàn)象, 坦然對待得失是本質(zhì);禍福難測是內(nèi)容,得失雙至是形式;丟馬、騎馬是原因,得馬、摔傷是結(jié)果;有得馬、摔傷的可能性,有傷而保全的現(xiàn)實性;有失馬、摔傷的偶然性,更有禍福難測的必然性。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所包含的:現(xiàn)象和本質(zhì)、內(nèi)容和形式、原因和結(jié)果、可能性和現(xiàn)實性、偶然性和必然性,這五對基本范疇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哲學中的初級形態(tài)。
我們知道,給漢王朝中央集權的封建統(tǒng)治,提供以道家思想為核心的治國方略,是《淮南子》這部政治哲學的偉大政治抱負。因為,秦末大一統(tǒng)后的漢初,各種社會思潮激蕩,《淮南子》總結(jié)了秦亡和漢初70年的成敗得失后,認為社會險惡,時世難料,所以專門著《人間訓》一卷,引用“塞翁失馬”這類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成語故事,去深入淺出地縱論禍福產(chǎn)生的根源,揭示事物之間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辯證關系,啟示之意十分明顯。
這一點在《淮南子》自序的《淮南子·要略》中,說的更為直白:“人間者,所以觀禍福之變,察利害之反;鉆脈得失之跡,標舉終始之壇也。分別百事之微,敷陳存亡之機,使人知禍之為福,亡之為得,成之為敗,利之為害也。誠喻至意,則有以傾側(cè)偃仰世俗之間,而無傷乎讒賊螫毒者也!边@意思是說,《淮南子·人間訓》就是啟迪當政君王在治國理政時,要善于觀人事禍福利害之變,察事物存亡得失之跡,析朝政變化細微之處,分清各種事物的微小區(qū)別,掌握存在、滅亡的機變;知道壞事可以變?yōu)楹檬,失去可以變(yōu)榈玫剑怀晒梢宰優(yōu)槭,有利可以變(yōu)橛泻。果真理解了《人間訓》的深遠意義,那么,就能在這讒賊邪毒的社會中仰俯曲伸,居高臨下,坦然以對;就能在這世事難料、險惡多變的政治風云中,運籌帷幄,免受讒佞和壞人所傷害。因此,只有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才是漢家王朝的治國寶典。
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比較系統(tǒng)地揭示事物的相互對立依存的辯證關系,并非起于《淮南子》。而是出自《老子》五千言之中!暗溬飧V,福兮禍之所伏”,就是《老子》辯證法思想的經(jīng)典之一。《淮南子》的特色之處,就是在社會政治哲學中、在注重“道”的實踐和“經(jīng)世致用”的探討中,“揚棄”了《老子》的辯證法,取其精義,以大量的歷史典故、寓言故事等,論述了人間事物中各種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
“塞翁失馬”這則寓言成語故事,在生活中人盡皆知,耳熟能詳。他使我們懂得這樣一個人生哲理:事情的禍與福、好與壞,都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禍可以變成福,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在另一個條件下,福又變成禍,好事也能變成壞事。因此,為人處世,成功時別得意,失敗時別氣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失淡然,寵辱不驚。(張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