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煜曉
如果問,淮南民間歌舞藝術(shù)的典型代表是什么?我想,花鼓燈算一個;還有一個,就是由此衍生的推劇了。我有一個比方,如果說花鼓燈是一株盛開在田間地頭的野薔薇,推劇就是從它枝干萌生的最為嬌艷的一朵。
提起花鼓燈藝人家陳敬芝,淮河兩岸的群眾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民謠傳道:‘一條線’扭一扭,倒下九十九;看了‘一條線’,三天不吃飯;聽了‘小蜜蜂’,無被可過冬。這是沿淮群眾對陳敬芝花鼓燈表演藝術(shù)的由衷贊揚。我們的話題自然從花鼓燈的起源開始。一說起花鼓燈,陳老先生頓時滿面紅光,侃侃而談。他認為,花鼓燈的起源非常悠久,應(yīng)該在宋代就有了。在問及他的藝名為什么叫“一條線”時,陳敬芝笑著說:“我的藝名有好四個呢,分別是‘小天才’、‘小蜜蜂’、‘一條線’和‘國寶’!√觳拧f我在少兒時代玩燈,有悟性、無師自通;‘小蜜蜂’是比喻嗓子好;‘一條線’這個藝名主要是說我‘跳’功好,能夠運用大顫步、平足步、濤步等,行如一條線,舞似一陣風;‘國寶’是指2008年2月我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據(jù)王殿光先生《陳派花鼓燈美學價值摭說》總結(jié),陳敬芝先生形體身段的“三調(diào)彎”,步法姿態(tài)上的“顫、顛、抖”,扇、巾花的“飄、柔、脆”,歌唱中的“清、亮、純”,表情上的“灣、甜、媚”等,構(gòu)成了他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在中國花鼓燈藝術(shù)中占有重要位置。經(jīng)陳敬芝挖掘、整理、編創(chuàng)、表演和指導學生演出的節(jié)目有《游春》《搶扇子》《搶板凳》《小圓房》《得勝鼓》《花鼓燈鑼鼓》《江淮鼓韻》《春到鼓鄉(xiāng)》等在全國和省、市演出、獲獎;有的節(jié)目遠赴英國、芬蘭、加拿大、土耳其等國演出,引起轟動。陳敬芝獨具審美個性的藝術(shù)表演及創(chuàng)造,是他對中國乃至全球舞蹈藝術(shù)的特殊貢獻。前年,陳敬芝先生已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藝術(shù)之花”將世代綻放。
關(guān)于推劇,又名“四句推子”,是由花鼓燈后場小戲逐漸演變而來的。說到推劇,自然聯(lián)想起楊敏老師。去年秋天的一個周末,我如約來到淮南市區(qū)楊敏老師的家里對年近八旬的老人家進行專訪。幾十年來,在鳳臺及淮河流域廣泛流傳著這樣的幾句順口溜:“鳳臺縣推劇團,去掉楊敏數(shù)小韓(韓琳)”;‘“推劇是枝花,楊敏花中花”。這是老百姓對您的最大褒獎啊。楊敏告訴我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我到淮南礦務(wù)局九龍崗煤礦唱戲。有一些正上班的煤礦工人,將滾燙的紅芋塞到胳肢窩(腋下)量體溫,然后以發(fā)燒為由請假來聽戲。為此,為被扣上‘破壞抓革命、促生產(chǎn)’的罪名,遭到了批斗……”我想,不用我再多寫,已經(jīng)能反映出楊老師的巨大“魅力”和至高藝術(shù)境界了。由于楊敏的演藝超群,代表作眾多,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因此被譽為“推劇皇后”。1956年,剛滿20歲的楊敏,憑借在《菱角湖畔稻花黃》中成功飾演女主角小秀,在華東地區(qū)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合肥)榮獲演員表演獎二等獎,時任國家文化部局長的田漢同志親自為她頒獎。這年,中國唱片社出品了楊敏演唱的推劇《藍橋會》選段,使她那委婉、優(yōu)美的唱腔,一下子傳遍了淮河兩岸、大江南北。楊敏老師演唱的戲劇有一百多部,例如《游春》《柳樹井》《小女婿》《休丁香》《送香茶》《打金枝》《陳三兩爬堂》《摘棉花》《芳草碧血》《夫妻學識字》《啼笑因緣》《紅娘》《西廂記》《紅樓夢》《竇娥冤》《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真假駙馬》《天仙配》等,塑造了楊香草、招娣、丁香、陳秀英、白素貞等眾多女子形象,影響很大。在推劇的發(fā)展史上,楊敏做出了突出貢獻:她第一個在戲中主演花旦、青衣,從而結(jié)束了鳳臺縣花鼓燈小戲“男扮女裝”的歷史;大膽創(chuàng)新改革,吸收、融合了黃梅戲、豫劇、呂劇等劇種的營養(yǎng)成分,形成了獨特的“楊敏唱腔”;通過她的編創(chuàng)實踐,并在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真正使推劇成為我國一個嶄新的劇種。關(guān)于“楊敏唱腔”問題,我曾求教于鳳臺縣推劇團原團長、推劇演奏家陳魁先生,他就此專門寫有《淺談楊敏的演唱藝術(shù)》,認為“楊敏唱腔”的最大特點是:打破了推劇“四句一推”的慣常調(diào)式,采取 “閃板躲字”的方法,做到了抑揚頓挫,字正腔圓;她敢于標新立異,主張選用高胡作為伴奏主樂器,使推劇的唱腔與音樂達到完美統(tǒng)一,更具感染力;她善于運用滑音、小頓音、上下顫音,并且獨創(chuàng)了“彈音”(亦稱花舌),這些瀾腔的運用,使她的唱腔更加細膩、圓潤、跳躍和豐富多彩,極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她還巧妙地運用方言和虛字襯詞,修飾、美化自己的唱腔,如《送香茶》中的[繡蛤蟆]調(diào)中蛤蟆的叫聲,以及“鼓堆堆的、姿棱棱的、咿呀喲、呀咿喲、得喂得喂、哎喲喲”和“親娘來、我的媽媽”等來自老百姓口語的演唱,讓聽眾倍感親切,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和熱捧。1960年10月,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到阜陽視察時,觀看了楊敏演出的《送香茶》《拾棉花》后,大加贊賞,他說:“這個劇種很有特色。演員的唱腔音韻優(yōu)美,對這樣的演員要好好培養(yǎng)!痹L談即將結(jié)束時,楊敏老師補充說,推劇已于2006年12月被列入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她本人也于2011年1月被省文化廳命名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推劇代表性傳承人,F(xiàn)在,她仍然在為了推劇的推廣普及和發(fā)揚光大而不懈努力著!
文藝之花不老,淮南魅力永存。熱愛淮南的青山綠水,熱愛淮南的厚重人文,更需呵護好我們獨具的花鼓燈、推劇藝術(shù)及地域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