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端午佳節(jié),我們總會想起屈原,不僅僅因為他已化身為諸如包粽子劃龍舟之類民俗文化,更有一種值得后世繼承發(fā)揚的堅貞愛國精神,生生不息。關于這一點,僅從“屈原”這個名字也能窺得一斑。
今天我們都知道,屈原“名平,字原”。司馬遷在《屈原賈生列傳》的開篇即道:“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倍彝ㄆ苑Q他“屈平”,敬仰之情可見一斑。
那么屈原是姓屈嗎?其父給他取“平”為名有何用意?既然是“楚之同姓”,楚姓是屈嗎?細思大有講究。
其實屈原并不姓“屈”。這個問題要追溯到楚國國名的來源,此前說法不一,但新發(fā)現(xiàn)的“清華簡”中的《楚居》給出了另一種解釋:鬻熊的妻子妣厲,生子熊麗時難產,剖腹產后妣厲死去,熊麗存活。妣厲死后,巫師用荊條包裹其腹部埋葬。為了紀念她,后人就稱自己的國家為“楚”。
有人考證楚國乃炎帝姜姓一支,證據之一是炎帝神農氏的先祖以游牧為生,與羊關系密切;炎帝本姓姜,字形上“羊”下“女”,羊是其族號標志。而楚族已公認姓“羋”,國姓為熊,這兩個字在古代發(fā)音同于羊的叫聲。
先秦時期,楚國是位于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周成王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國君為羋姓,所以羋是楚王族的通姓,凡是楚王族的后裔皆以羋為姓。屈原出自楚國公族屈氏,自稱古帝高陽氏的后裔,其先祖屈瑕受楚武王封于屈地,因以屈為氏。屈氏與昭氏、景氏并稱王族三姓,皆為楚國大姓。屈原官拜左徒,為楚王近臣,掌管昭、屈、景三氏事務。而在先秦時代,對于男子習慣上稱其氏而不言其姓,所以屈原雖為楚國同姓,不稱羋原,而稱為屈原。
屈原在其自傳性代表作《離騷》中說到自己身世:“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视[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庇纱丝芍,由于他出生在寅年寅月庚寅那一天——得天地之正中的良辰吉日——日子很正,父親就給他取正則作名字,后來取字叫靈均。那么,屈原到底是名平而字原呢,還是名正則而字靈均呢?
其實,“正則”即公正而有法則,隱寓“平”字之義,平即“天地之正中”;“靈均”本指高而平的沃土,隱寓“原”字之義,意為靈善而質均。名字如其人,屈原在《離騷》中所言是“隱其名而取其義”,都寓意對真善美的追求。
縱觀屈原一生,他確實做到了堅守“正則”,內外一體,修美“靈均”。屈原是楚國第一詩人,留下了千古絕唱《離騷》,寫下了《天問》《招魂》《哀郢》等名篇。
天地有時節(jié),風雅鑄中華。我們過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其實就是在憂國恤民的愛國精神中流連忘返,在舍身赴難的正直品格中超然峻潔,在剛正不阿的人格風范中喟然長嘆。這些精神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理想和信仰,隨著歲月的積淀而越發(fā)深厚。每逢端午節(jié),我的心情就莫名其妙地沉醉在節(jié)日的氛圍里,進行了一次洗禮,這大概就是端午情結吧。(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