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你一定會想到壽州古城。當你駕車從合肥出發(fā),很快便可抵達壽州城北的八公山。
去年秋高氣爽的一天上午,我們一行人來到八公山下,大家拾級而上,登上了四頂山高峰。山上秋風習習,山下云蒸霞蔚。遠眺壽州古城,東南方的淝水河,西南方的千里淮河,如兩條巨龍向著八公山蜿蜒而來,佑護著中間的壽州古城。八公山脈、兩條河流和古城,形如奮進中的“奮”字,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看到此景,大家嘖嘖稱嘆,壽州古城依山傍水,氣韻渺渺,有如虎踞龍盤之地。
南北要沖 一城鎖喉
據(jù)《壽州志》記載,古壽州已有三千多年的文明史,古稱壽春,戰(zhàn)國時為楚都,秦朝時置壽春縣,曾為九江郡首府。晉武帝時改壽春為壽陽,后又改為壽州,中華民國誕生后,壽州改稱為壽縣。據(jù)介紹,這里歷史上曾五次為都,多次為郡,州來國、蔡國、楚國、漢淮南國、東漢阜陵國先后建都于此,是楚文化的積淀地,淝水之戰(zhàn)古戰(zhàn)場,世界豆腐發(fā)祥地,現(xiàn)代又是安徽第一個中共黨組織——小甸集特支誕生地。
古代壽州為何會烽火連年,城頭頻頻易幟?那千年屹立的城樓和迤邐四周的古城墻,似乎在向世人傾訴亙古的滄桑。
古代征戰(zhàn),多行水路。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莫難于軍爭。歷史上,壽州為歷代兵家軍爭的必爭之地,這不僅僅是古壽州特殊的地理位置,還與那里的生產(chǎn)條件,古城險隘易守難攻有關。
淮河西連秦嶺山脈,東入大海,據(jù)考證,千里長淮有三大重要交通關口;春又杏蔚闹饕Я鳚}河與淮河交匯于潁口,臨近壽州;渦河與淮河交匯于渦口臨淮關,位于鐘離(今鳳陽);下游的泗水與淮河交匯于淮安、盱眙,控制著泗水方向的來路。古時中原多戰(zhàn)事,而鐘離、淮安、盱眙均無險可守,且通往南方的水路不暢。壽州不僅交通發(fā)達,還有早于都江堰三百年的天下第一大塘芍陂,便于糧食生產(chǎn)自給,宜于屯耕。古城北依八公山,四面環(huán)水,城池堅固,古有“鐵打壽州”之說,其地利足以為戰(zhàn)守之資。因之,壽州便成為古代淮河流域極為重要的交通和軍事隘口。歷代北方覬覦江南者,必控咽喉壽州,進而據(jù)有江淮丘陵作為俯沖地帶,進可攻,退可守;而保據(jù)江南者,深知“守江必守淮”,必以壽州為屏障,北拒南侵。
據(jù)史上記載,漢初劉邦立最小的兒子劉長為淮南王,慧眼定都壽春;公元243年,魏大將鄧艾欲攻打東吳來到壽春,上表奏曰:“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屯三萬人,且田且守,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雙方長期對峙于江淮之間,壽春擋南北要沖,為南北雙方爭奪的焦點。公元383年,前秦出兵伐東晉,戰(zhàn)于壽春淝水,大敗于東晉,此次淝水之戰(zhàn)連同漢末的赤壁之戰(zhàn),被載入世界以少勝多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
千年滄桑 一城獨秀
歷史上的壽春,春秋戰(zhàn)國乃至秦漢時期已為都郡。現(xiàn)存的壽縣古城,始建于北宋,后歷時150余年,幾經(jīng)反復而建成,又經(jīng)明朝、清朝多次修葺和完善,形成今日的規(guī)模。壽州古城略呈方形,有趣的是,城區(qū)南北大街中軸線,始終與八公山的主峰保持在一條線上。壽州古城的城墻,周長為7147米,高約9.7米、底寬18-20米,頂寬6-10米,城區(qū)面積為3.65平方千米。城墻有四道門,南為通淝門,東為賓陽門,西為定湖門,北為靖淮門。讓人驚奇的是,四個城門都建有甕城,翁城上建有城樓。除了南門因城區(qū)人口多,為便于交通,甕城已撤除外,其他三個甕城門保存完好,西門門向北,北門門向西。這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城墻。
那天,在導游的引導下,我們登上了東門—賓陽門城樓,佇立在“淝水古戰(zhàn)場”的標牌前,北望八公山,好像置身于當年千軍萬馬的廝殺中。前秦苻堅率八十萬大軍,投鞭斷流,與相抗衡的東晉七萬士兵會戰(zhàn)于壽春,對于徹底奪取壽春,前秦可謂躊躇滿志,但世事難如人愿,頃刻間秦軍灰飛煙滅,改變歷史的一場戰(zhàn)爭戛然落下帷幕,留下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千年談資。苻堅沒有能夠統(tǒng)一南方,但連年征戰(zhàn),平定北方,仍不失英雄的稱謂。
站在賓陽門城樓上,遠眺東南方,突兀立起的是安徽楚文化博物館,那是國家二級館,目前,館內(nèi)珍藏文物藏品及各類標本30000余件套,涉楚文物700余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30件套、二級文物159件套、三級以上文物2257件套。它的附近便是盛名遠揚面積為26.5平方千米的壽春城遺址,即古“壽郢”城;在古城的西南不遠處,近年考古發(fā)現(xiàn)了面積10多萬平米的西南小城遺址,推測該城或為拱衛(wèi)壽春城的衛(wèi)星城,據(jù)記載,曾是楚宰相春申君黃歇的相府。
徜徉在古城內(nèi),古跡文物讓你目不暇接,棋盤式的布局建筑,三街六巷七十二拐,古色古香,每一街巷、拐頭都有歷史淵源。在這里或許沒有平遙古城那么多的古玩店鋪,也沒有鳳凰古城獨特的民俗風情,但壽州古城的歷史底蘊,會深深震撼著你。城內(nèi)東北角有一座建于唐貞觀年間,1300多年的歷史古剎報恩寺;城西有建于元代俗稱“黌學”的孔廟;城西南有唐宋時期所建的清真寺,屬華東地區(qū)最古最大的清真寺院,2013年3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一佛一儒一道三大古城建筑群,表明了歷史上儒釋道三教在此融洽共存。比鄰清真寺的是明成化年間,知州趙宗為紀念東漢壽春令時苗而建的“留犢祠”,讓千秋萬代的人們?nèi)フ把黾o念時公的清廉為政。
從“留犢祠”出,順著過驛巷,我們轉(zhuǎn)入原壽州循理書院舊址。據(jù)光緒《壽州志》所載,循理書院始建于明天啟二年,其址在州治北,中春申坊大寺巷內(nèi),那里已成為原壽縣一中校址。書院取名“循理”意為“欲使游其中者,日持循于天理之內(nèi),而漸臻自然也”。書院設儒學、理學并存,講經(jīng)史,誦詩書,習禮儀,以應科舉。書院諸多山長中,大書法家梁巘最為知名,諸多生童中,鄧石如最為出眾。明萬歷進士方一韓、方震儒先后曾在書院講學。至清光緒年間,循理書院辦學長達三百年之久,已發(fā)展到相當大規(guī)模,田地、草莊遍及全州各地,成為當時全省少有的大書院之一。目今,壽縣縣委縣政府,為弘揚循理書院的傳統(tǒng)治學精神,在設立文學院的同時,一并復建了循理書院。
古壽州的經(jīng)濟文化之所以較其他州郡繁榮,得益于這里歷史上是重要的州署重鎮(zhèn)。唐大詩人李白有詩《送張遙之壽陽幕府》!澳桓笔侵腹糯鷮浉,淮南當時的地方行政建制為壽州,李白將張遙任所稱為“幕府”,足以說明當時壽州州署與邊疆地區(qū)的節(jié)度使相當。前241年,壽春作為楚國都城時人口已達35萬,城市內(nèi)外,舟楫如梭,商賈云集。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里說:“郢之徙壽春,亦一都會也!卑喙淘凇稘h書·地理志》也中描述:“壽春、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鮑、木之輸,亦一都會也。”壽州的州署建筑群坐落于東大街,明清兩代壽州州署均設于此,其間的總兵署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坐北朝南,是城區(qū)僅存的一處軍事文化建筑。
八公山麓 英雄遲暮
翌日,迎著朝陽,我們穿過清澈的淝河,在八公山麓的綠樹掩映中,祭拜了淮南王劉安、趙大將軍廉頗和楚春申君黃歇墓。歷史早已暗淡了刀光劍影,風雨下千百年的古墓,仿佛寫滿了人生的悲涼,讓人扼腕嘆息。
劉安算是學術研究有大作為的人,他組織門客編寫了被史家稱為“牢籠天地,博及古今”的《淮南子》一書,并發(fā)明了豆腐制作技藝,惠及世界各地。司馬遷在《史記》里說他才思敏捷,善為文辭,而他最終卻被人誣告而死于非命。他提出的“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的觀點,閃耀著哲學思想的光芒。天地有正氣,沛乎塞蒼冥,趙廉頗老將軍在異域他鄉(xiāng)能夠讓楚考烈王屈尊下駕拜之為將,靠的是老將軍的高尚人格和剛正不阿的一身浩然正氣。
最讓人痛惜的是春申君黃歇,史上稱他博文廣識雄才大略能言善辯精明過人,但他后期卻剛愎自用不聽善言,終遭小人所害。當初,他聽從了門客朱英的建議,勸說考烈王遷都壽春,開辟了一片新天地。任楚宰相后,當他率五國之軍聯(lián)合抗秦時,卻不聽諫言,用人不當,以致抗秦慘敗。后他未聽朱英之言,卻讓門里小人猖獗橫行,終殃及自身。否則,歷史會有較大改寫。楚國當時在六國中國土面積最大,綜合國力最強,如春申君健在,秦將王翦兵發(fā)楚都壽春,能否取勝?或未易量。黃歇被害是公元前238年,也就是在他遇害的第二年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與大臣李斯定下統(tǒng)一“六國”的宏大計劃,前后只用了十五年,六國兵挫地削,先后滅亡,而楚居其后。
清清的淝水河在山前流過,環(huán)視壽州山水,古城依然巍然屹立。(時本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