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農諺說得好,“過了驚蟄節(jié),鋤頭忙不停!
驚蟄標志著仲春時節(jié)的來臨,而仲春又被稱作春分。在春分這一天,晝夜平分,仿佛時間在這日達到了平衡之境。都市中的春天宛如一幅靜態(tài)的油畫,嫩綠的草木鋪成一片生機盎然的地毯,五彩斑斕的花朵競相綻放,漫步其中的人們穿梭往來,享受著閑暇中的美景。然而,這里的春天似乎缺少了些許自然的粗獷與野趣,多了一份人工雕琢的精致。此時此刻,我的內心更加懷念那些山村中純樸自然的春分光景。
山村雖小,卻遠離塵囂,盡享自然之樂。村莊的四周都是山,在山的環(huán)繞之下,只在進入村莊的方向,留了一條進出的路。這條路沿著山蜿蜒曲折的前進,走出山的懷抱,去往更遠的地方。
春分一到,山村褪去了冬日的沉寂,變得熱情開朗起來。天空變得清澈明朗起來,就連晨光也來得早了一些。山村從黑白的山水畫向水彩畫過渡。淡藍的天空飄著幾朵白云,遠處的山開始泛起新綠與未褪去枯枝的樹木混合在一起,鮮嫩枯黃交替中,展示了一場生命的接力賽。桃花、杏花、梨花零星的散落在山村里,每一次無意的遇見,就是一場美麗的邂逅。山村的晨起,夜幕中的炊煙,不似冬日那般濃烈拘束,而是淡淡的白霧狀,升到煙囪上方就乘著風快速消散,像是一場匆忙的踏春,來不及告別就不再見。
對山村的想念,就像是想念一個喜歡的人,你一定會想念他身上的味道。山村的味道是獨特的,身處山村的人是不知道的,只有遠行的游子清楚。
記憶里春分之后,山村的氣溫變化不大,風卻溫和了,人們扛著鋤頭開始出入山野之間。一鋤頭下去,鮮嫩的薺菜就跳出地面,不用多大的功夫,就可以收獲滿滿一籃子。吃一碗新鮮的薺菜餃子,是味蕾對春天的認識,讓春天在舌尖起舞。倘若春分時節(jié)沒有吃薺菜餃子,似乎這個春天就不完整了。原本春分之日,古人會有“豎立雞蛋、放紙鳶、吃湯圓”等儀式來迎接春分?蓪τ谏酱謇锏娜藖碚f,這一碗薺菜餃子才是迎接的正確打開方式。薺菜餃子,是我們與春分的相認,那么還有誰能比“鋤頭”更能了解春分呢?
從驚蟄開始,它就從休眠中醒來。春分是鋤頭開始嘗百草之味的開始,也是一場春之美的探索。有誰能比它更清楚泥土芳香呢?只要腳步能到的地方,就有鋤頭的痕跡,土地是貧瘠還是肥沃,它都能準確判斷出來,并給主人及時的反饋。
山澗、河流、小溪、水塘,哪里的水較為甘甜,哪條河溝需要鏟除淤泥,引活水,也是它先了解。除了山野的味道,就連家門口的花壇,它也是常客。如此勤快的鋤頭,自然是會閃閃發(fā)光的,與生銹落灰的鋤頭不一樣。它瘦小堅硬的鋤柄已經被握得包漿,木桿都成淺褐色,閃閃發(fā)亮。鋤頭本身就不用說了,鐵打的身軀,經歷了出行和各種探索,白得發(fā)光。太陽光下,銀光閃閃,不知道的人會以為這是一把銀鋤頭。當然也并非每個鋤頭都是這樣的,也有束之高樓不再下地的,也有忙種時才出山的,只是可惜了,并不是每個鋤頭都能領略春之美,草之嫩,水之甜。
肩扛鋤頭,漫步于田疇之間,目睹著溪水細語般流淌,耳聽著布谷鳥悠揚的歌聲,呼吸著野花散發(fā)的無名芬芳,隨著春天的腳步揮舞起手中的鋤頭,讓我們一同融入山村春分的美妙畫卷中吧!(吳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