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源》是一部古漢語專門工具書,其特點之一就是“結合書證,重在溯源”。但《辭源》對“淮南”并沒溯源,只是說“泛指淮水以南之地,大致為今江蘇、安徽兩省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地方”。筆者試以本文對“淮南”進行溯源。
虛幻的“淮南”
中國最早的地理書《尚書·禹貢》是后人假托大禹所作!队碡暋穼⒗硐胫械南某蛟O定為九州,其中徐州與揚州以淮河為界,“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揚州”。意思是,黃海、泰山至淮河之間是徐州;淮河至東海之間是揚州。徐州與揚州雖然以淮河為界,但并未出現“淮北”或“淮南”字樣。
《周禮·考工記》大約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書中開始出現“淮北”,其《總敘》云:“橘逾淮而北為枳”!犊脊び洝冯m未提及“淮而南”,但卻是成語“淮北枳淮南橘”的源頭。
“淮南”最早出現于《晏子春秋》。齊國官員晏嬰出使楚國,楚王請晏嬰喝酒。酒興正濃,楚國兩名官員押著一名罪犯面見楚王,說罪犯是齊國人,在楚國犯了偷竊罪,請楚王處置。楚王揶揄晏嬰說:“齊國人本來就擅于偷東西嗎?”晏嬰回答道:“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晏嬰接著進一步延伸說,齊國的老百姓在本國不偷東西,到了楚國就偷東西,莫非楚國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東西吧?楚王被晏嬰所懟,自討沒趣。
晏嬰去世于公元前500年,當時吳、楚兩國在江淮地區(qū)的爭奪已白熱化,吳國已協(xié)助蔡國遷都州來,總體上吳國處于上風。從晏嬰與楚王對話的語境可以理解,“淮南”雖有淮河以南的意思,但基本是虛指,只是對《考工記》中“淮而北”的延伸。
模糊的“淮南”
作為地域概念的“淮南”最早出現于戰(zhàn)國末年!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于淮南”。此處的“淮南”是個模糊概念。
“荊”即楚,秦莊襄王名嬴子楚,嬴政為其父避諱,所以稱楚國為荊國。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羋完庶子。當年羋完以太子身份赴秦為質,秦昭襄王以女妻之,生昌平君。秦王政九年(前238年),長信侯嫪 發(fā)動叛亂,嬴政“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fā)卒攻 。戰(zhàn)咸陽,斬首數百,皆拜爵”。時年昌平君30歲,嬴政以其為秦國丞相。
公元前226年,嬴政將“昌平君徙于郢”。“郢”即楚國故都郢陳,故地在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qū),當時已被秦國占領。嬴政以昌平君為郢陳的最高長官,希望他以楚國公子的身份對故都臣民進行安撫,同時還對秦軍攻楚負有支援責任。
同年,秦國以李信及蒙武率20萬秦軍發(fā)動滅楚戰(zhàn)爭,楚軍連敗。昌平君雖是秦國官員,但又是楚王之子,面臨楚國危局,因此感情復雜,楚國名將項燕(西楚霸王項羽的祖父)乘機游說策反。
后來楚師反擊,“三日三夜不頓舍,大敗李信,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此戰(zhàn)是秦滅六國過程中唯一的敗仗。秦軍失利的原因極大可能是昌平君在郢陳叛秦(至少是不合作),與項燕率領的楚軍對李信形成夾擊,造成秦軍潰敗。
兩年后,嬴政啟用老將王翦以60萬大軍再度攻楚,項燕奉楚王負芻御駕親征。秦軍“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于淮南”。平輿南距淮河約80公里,東距楚都壽春約250公里。楚王負芻被俘后,項燕擁立昌平君為新楚王,因此昌平君反秦并非在淮南,而是在淮北。至于他們的后續(xù),只能是一路潰敗,渡淮而南,回到壽春。一年后,秦軍攻占壽春,“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楚國滅亡。
真正的“淮南”
作為行政區(qū)域的淮南誕生于公元前203年。
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建立大秦王朝。公元前206年,秦亡,西楚霸王分封18諸侯,漢王劉邦建都南鄭(今陜西省漢中市),九江王英布建都六縣(今安徽省六安市)。同年,楚漢戰(zhàn)爭爆發(fā),各路諸侯王面臨選邊站隊。英布開始保持中立,后來叛楚歸漢,項羽憤而出兵攻擊,英布敗逃劉邦。公元前203年,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給他畫了一張大餅。次年,項羽敗亡,英布開始擁有淮南國實土,領九江、廬江、衡山、豫章四郡,王都繼續(xù)設在六縣。因為淮南國四郡都在淮河以南,因此淮南國是真正的“淮南”。
公元前196年,英布叛亂,劉邦改封皇子劉長為淮南王,將王都由六縣遷至楚國故都壽春,當時壽春還是全國“九大都會”之一。公元前174年,劉長的淮南王爵被褫奪,淮南國除,所轄諸郡歸中央直轄。到公元前164年,漢文帝再封劉長之子劉安為淮南王,其轄域大幅度縮水,北部仍以淮河為界,南部邊界退至今安徽巢湖、舒城、霍山一線。但這塊地域仍在淮河以南,所以劉安的淮南國仍然是真正的“淮南”。
公元前122年,漢武帝以詔獄查究淮南王劉安,劉安自殺,淮南國除為九江郡。此后直至東漢滅亡共342年,淮南國未再恢復。但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zhàn)中,袁術曾從公元194年起割據淮南,后來袁術“稱帝于壽春,自稱仲家,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耙笔鞘锥妓诔鞘械目ぜ壗ㄖ坪托姓L官名稱,繼西漢長安京兆尹和東漢洛陽河南尹之后,“淮南尹”成為中國歷史第三尹。袁術時代的“淮南”仍在淮河以南。
錯位的“淮南”
從三國魏開始,“淮南”頻頻錯位。公元221年,魏文帝以九江郡為淮南國,封子曹邕為淮南公。次年進淮南王。又次年改封曹邕為陳王,淮南國沒有恢復為九江郡,而是改置為淮南郡。魏淮南郡領7縣,其中壽春、成德(今壽縣瓦埠湖東南)、西曲陽(今大通區(qū)高塘湖西)和合肥四縣位在淮河以南,而下蔡(今鳳臺縣)、義城(今懷遠縣東)和平阿(今懷遠縣東)三縣則在淮河以北。魏淮南國(郡)轄域已經越過淮河,與“淮南”的地理意義發(fā)生沖突。
西晉淮南國(郡)的版圖面積擴大,但淮北三縣仍然歸屬,淮南國(郡)與“淮南”繼續(xù)錯位。到南朝宋,因為僑置州郡、由僑轉實的影響,淮南郡竟然轉到江南,而傳統(tǒng)的淮南郡則轉為梁郡。唐朝一級行政區(qū)域淮南道治所在今江蘇省揚州市,但轄域全部在淮河以南。而北宋一級行政區(qū)域淮南路轄域竟延伸至淮河以北的亳州、宿州、泗州等地。后來淮河成為宋金界河,因此南宋的淮南路名實相副。元明清三代至民國,不再有以“淮南”命名的地方行政建制。
1930年3月,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在九龍崗設淮南煤礦局,具有地名意義的“淮南”重新出現,但它并非行政區(qū)域。1949年2月,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qū)政府成立,作為行政區(qū)域的“淮南”重新在歷史上出現。1950年9月,撤銷淮南礦區(qū),改設淮南市(縣級)。1952年6月,經政務院批準,地級淮南市成立,縣級淮南市撤銷。至1964年4月,淮南市轄田家庵、大通、謝家集、八公山等河南4區(qū)的體制定型。這時淮南市的名稱與轄域名實相副。
上世紀70年代,淮南名實再次錯位。1972年9月,從阜陽地區(qū)鳳臺縣劃入部分地域設古溝區(qū)(1980年10月改稱“潘集區(qū)”);1977年1月,鳳臺縣由阜陽地區(qū)劃入淮南市。這時,淮南市淮河以北的轄區(qū)面積甚至超出淮河以南。
2004年7月,將長豐縣北部的楊公鎮(zhèn)等七個鄉(xiāng)鎮(zhèn)劃入淮南。2015年12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將壽縣劃歸淮南市管轄。至此,淮南市淮河以南有壽縣和大通區(qū)、田家庵區(qū)、謝家集區(qū)和八公山區(qū);淮河以北有鳳臺縣、潘集區(qū)和毛集實驗區(qū)。淮南市與“淮南”繼續(xù)錯位。(周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