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抗日根據地紅色金融實踐及啟示
紅色金融是指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領導建設的金融事業(y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金融發(fā)展呈現出新特征,面臨新任務和新挑戰(zhàn),筆者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總結淮南抗日根據地紅色金融的寶貴經驗,努力汲取紅色金融史中蘊含的智慧和力量,傳承紅色金融血脈,不斷推進新時代金融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淮南抗日根據地紅色金融誕生的歷史背景
淮南抗日根據地(1942-1945年)由皖東抗日根據地演變而來,處于華中腹地,東臨大運河,西屏大別山,北瀕淮河,南抵長江,下轄津浦路東和津浦路西兩個專署。為保障供給、發(fā)展生產,淮南抗日根據地建立銀行,發(fā)行貨幣,保障了華中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
對抗經濟掠奪和金融破壞;茨峡谷崭鶕匾驅儆谌A中抗日根據地范圍,處在日軍、偽軍和國民黨頑固派三方之間,金融斗爭異常復雜。我們黨十分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在根據地成立自己獨立的金融機構,才能粉碎敵人的經濟掠奪與封鎖,確;茨峡谷崭鶕氐慕洕(wěn)定和生產發(fā)展。
保證根據地經濟發(fā)展。淮南抗日根據地盛產水稻、小麥等,煤炭資源豐富。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日本侵略者對淮南地區(qū)進行殘酷的經濟掠奪,導致根據地財政困難,急需金融的支持。
●淮南抗日根據地紅色金融的歷史實踐
——建立淮南銀行
1942年2月,淮南行政公署根據中共華中局擴大會議關于“成立銀行,發(fā)行貨幣”的會議精神,在天長縣葛家巷正式組建成立淮南銀行(葛家巷今屬天長市),龔意農出任首任行長。1943年秋,日寇大舉掃蕩,淮南銀行遷至盱眙縣時家集(盱眙縣當時隸屬淮南行署)。1945年8月,隨著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淮南銀行并入華中銀行。
——發(fā)行淮南幣
1942年5月,首批淮南幣得以印制發(fā)行流通,主要面值為五角。自1942年5月至1945年10月,淮南銀行共印制發(fā)行1角、5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未發(fā)行)7種面額、47種版別,累計發(fā)行總額為38827457.27元。1946年,隨著淮南解放區(qū)的部隊撤出,淮南幣停止發(fā)行。
——發(fā)放貸款支持根據地生產
為支持根據地農民生產、商戶經商,淮南銀行組織發(fā)放貸款,其中貸款中用于農業(yè)生產的比重較大;茨香y行發(fā)放的這些貸款成功幫助了根據地民眾開展生產自救運動,促進了根據地的商業(yè)發(fā)展。
——制定金融政策開展貨幣斗爭
排禁日偽幣。1941年汪偽政府成立中央儲備銀行,發(fā)行偽幣,并利用偽幣對根據地實行經濟掠奪。根據地據此采取排禁日偽幣的政策,在根據地中心區(qū),禁止偽幣的流通。在邊緣區(qū),呼吁群眾在商品交易中自覺拒收拒用,偽幣最終被局限在日軍占領的一些城市流通。這些措施有力保護了淮南幣在根據地的流通,挫敗了敵偽利用日偽幣搶購物資的意圖。
嚴厲打擊假幣。日偽和不法分子在抗戰(zhàn)后期通過制造假幣,到根據地市場大量掠奪物資,破壞淮南幣信譽。因此根據地民主政府積極開展反假斗爭,動員淮南銀行、公營商店等機關將假幣張貼出來,提高群眾識別假票的能力。對檢舉假幣的人員給予獎勵,對有意帶進假幣者嚴懲,對無意識使用者進行教育,干部使用假幣則以貪污論處。這些措施有力清除了假幣的使用空間,保護了人民群眾的利益。
逐步替換法幣。法幣是國民黨政府在1935年發(fā)行的法定貨幣。根據地貨幣與法幣的斗爭經歷了三個階段:等值流通階段。根據地因為很多商品不能自給,和國統區(qū)的貿易仍需法幣,此時淮南幣同法幣的兌換比價是1:1。限制流通階段。抗戰(zhàn)中期,法幣貶值嚴重,為保護人民利益,淮南幣不斷抬高與法幣的比價,并限制法幣的流通。禁止流通階段。法幣在抗戰(zhàn)后期急劇貶值,1945年,根據地民主政府禁止在根據地使用法幣。
淮南幣從一開始與法幣等值流通,到限用法幣,最后到停止使用法幣,這一變化反映的是根據地民主政府依據經濟形勢和根據地的生產力狀況不斷進行調整,這一調整既保持了淮南幣的獨立性,又維護了根據地的經濟利益及對外經濟聯系,使根據地物價相對穩(wěn)定,促進了根據地的生產與發(fā)展。
●對推進新時代金融工作的啟示
——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紅色金融最本質的特征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茨峡谷崭鶕孛裰髡谥袊伯a黨的領導下,通過成立地方銀行、發(fā)行貨幣、開展貨幣斗爭,有力支持了抗戰(zhàn)的勝利。因此,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保障金融政策的公共性質,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事業(yè)不斷發(fā)展。
——在金融工作中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
在黨領導淮南抗日根據地金融發(fā)展的斗爭實踐中,淮南銀行堅持把服務根據地經濟建設作為金融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努力滿足根據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貿易的需要,穩(wěn)定了抗日根據地經濟社會秩序。當前,在地緣政治沖突、國際霸權、環(huán)境氣候風險等因素的干擾下,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增大。要著力解決好金融服務供給總量不充分、結構不合理、質量不夠高的問題,引導金融機構聚焦主業(yè),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群眾對金融服務的獲得感和滿足感,切實將“人民至上”作為我國金融事業(yè)發(fā)展的價值取向。
——發(fā)揮金融斗爭精神,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在極端困苦和危險的條件下,黨領導根據地民主政府發(fā)揚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獨立自主地開展了排禁日偽幣、打擊清除假幣、替換法幣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斗爭,開辟了革命根據地經濟穩(wěn)定生產恢復的良好局面。這啟示我們在國際上要敢于同金融霸權斗爭,在國內堅決同各種金融亂象作斗爭。同時,也要善于斗爭,維護人民幣幣值穩(wěn)定和充分就業(yè),為實現我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應有的金融貢獻。(通訊員 周 喆 余國棟 曹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