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第六屆淮南市道德模范劉福明
今年66歲的劉福明是壽縣堰口鎮(zhèn)八溝村村民,是一位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是這樣一位平凡的老大爺,三十年燃燒青春,孤身撫養(yǎng)五晚輩終生未娶,受到群眾的熱議和點贊。
家庭變故,善良叔叔孤身撫養(yǎng)五個侄子侄女
劉福明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三。由于家境貧寒,除了干農(nóng)活,劉福明還會到村里九槐小學(xué)做些零工貼補家用。父親去世不久,1990年,他的哥哥也去世了,留下5個未成年的孩子,最大的17歲,最小的4歲。
后來大嫂改嫁外地,從此杳無音信。二哥在外工作,自顧不暇。上有年老體弱的老母親,下有5個未成年的孩子,劉福明沒有逃避,毅然辭去零工,默默地照顧老母親,撫養(yǎng)5個孩子,盡心盡力地為這個家撐起一片天空。
自從撫養(yǎng)了侄子侄女,再也沒人給他介紹對象。就這樣,劉福明至今還是單身,但是他仍舊樂觀生活,傾注所有的愛給自己的家人。
咬牙堅持,勤勞叔叔盡全力讓五晚輩先后成家
吃苦耐勞,任勞任怨,善良質(zhì)樸,是劉福明的優(yōu)秀品質(zhì)。為讓家人吃飽飯,他和二侄女包攬了10多畝地所有農(nóng)活,每天起早貪黑,只為多打些糧食。農(nóng)閑季節(jié),劉福明徒步十幾里到江黃街道集市上,看到有農(nóng)戶賣瘦牛的就買回家精心飼養(yǎng),待牛肥后拉到集市上賣個好價錢。
對劉福明來說,最難的就是侄子和侄女的婚姻問題。1995年,為給大侄子操辦婚事,他拿出養(yǎng)牛積攢的2萬元在江黃街上買了兩間瓦房,并向親戚、鄰居借錢,湊齊了大侄子結(jié)婚用的錢,劉福明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債務(wù)。劉福明說,為了還上這些錢,他每天省吃儉用,有一點余錢就趕忙還上,近些年才剛剛還清。
最難心的還是小侄兒,是個聾啞人。他托親訪友為小侄子張羅到鄰村的倩倩做對象,但倩倩從小患癲癇,只能做些簡單的家務(wù)活。劉福明說,只要小侄兒能成家,農(nóng)活他爺倆做。為了小侄子結(jié)婚,劉福明為孩子蓋新房送彩禮,又花去5萬多元。在劉福明的操持下,5個孩子先后成家,也為老母親養(yǎng)老送終。
當(dāng)?shù)?dāng)媽,溫情叔叔替侄子照顧一雙兒女
小侄子結(jié)婚后,先后生了一男一女。由于侄子、侄媳婦不能正常照顧兩個孩子,劉福明就成了全職保姆。即便是頭一次,但他愛琢磨、愛請教,在周圍鄰居的幫助下,很快就成了帶孩子的“高手”。無論是沖牛奶、洗尿布,還是哄孩子睡覺,他都做得有模有樣。
孩子出生的時候不足月,只有三斤六兩,他擔(dān)心孩子,整晚整晚地寸步不離,按時喂食,有時一個晚上要起來十幾次。趕上農(nóng)忙,他白天依舊要下地干農(nóng)活。帶第二個孩子時,老劉已經(jīng)是駕輕就熟,他既當(dāng)?shù)之?dāng)媽,無論是帶孩子睡覺,還是按時去醫(yī)院打預(yù)防針,他都十分稱職。
在外打工和住在縣城的其他侄子侄女,經(jīng);丶铱赐,給他買衣服,還會給些錢貼補家用,這讓劉福明十分欣慰,感覺曾經(jīng)的辛苦都沒白費,F(xiàn)在,劉福明家每年有國家給的補助金,再加上種地和侄子侄女的貼補,日子大有好轉(zhuǎn)。他說,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替小侄子把兩個孩子撫養(yǎng)長大,讓這個家庭燃起更大的希望。
三十載燃盡青春,盡心撫養(yǎng)五晚輩,平凡中彰顯不平凡。在當(dāng)?shù),每?dāng)問起劉福明,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他用行動詮釋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詮釋了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民的勤勞善良。(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