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風采相似,最美的故事不盡相同。3月7日,淮河早報、淮南網(wǎng)記者從淮南市婦聯(lián)獲悉,為慶!叭恕眹H婦女節(jié),弘揚時代精神,向先進致敬,市婦聯(lián)對被評選為淮南市“最美家庭”,“最美家庭成員”的李文燕等60戶家庭進行了表彰,并通過分享她們的感人故事,傳遞來自家庭的最美聲音,傳遞社會正能量,給全市人民送上了一碗熱氣騰騰的“心靈雞湯”。
侄子侄女痛失雙親 嬸娘悉心呵護十八載
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對于一個已婚女人而言很是平常,但撫養(yǎng)侄子侄女卻不是必選。不過,在鳳臺縣桂集鎮(zhèn)顏王社區(qū)的李文燕眼里,侄子侄女也是自己的孩子。在哥嫂相繼因病去世后,本只有一個孩子的李文燕,放棄了再生育的機會,主動承擔起撫養(yǎng)侄子侄女的重任,為他們撐起了一片母愛的天空。
1996年,當時18歲的李文燕嫁入顏王社區(qū)劉素進家門,小倆口甜甜蜜蜜,與哥哥劉素勇、嫂嫂桂玉奎和睦相處,兩個家庭,其樂融融。然而好景不長,1999年的夏天,大哥劉素勇突感身體不適,到醫(yī)院一查是肺癌晚期,年底便離開人世,禍不單行,時隔一年半,嫂嫂桂玉奎也查出胃癌,治療幾個月后也撒手人寰,哥嫂留下了兩個女兒一個兒子無人照料,大女兒16歲,二女兒14歲,小兒子12歲,3個未成年的孩子一下子成了沒父沒母的孤兒,孩子們的世界里充滿著悲傷和無助。
嫂子下葬后,望著3個哭成淚人的孩子,李文燕的心像刀割一樣,當晚她就把3個孩子安頓到自己家,并與丈夫劉素進商議要收養(yǎng)3個孤兒。丈夫毫不猶豫地支持了李文燕的想法,但他也怕委屈了妻子,畢竟連同自家孩子一起就有4個孩子啊,操持這么大一個家談何容易。事情不久后就傳到李文燕娘家,此事遭到娘家人的極力反對。李文燕說:“孩子那么小就沒了父母,實在可憐,我總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們流落街頭或被孤兒院收養(yǎng)吧,女兒知道媽媽是心疼我,可這3個孩子更需要我心疼啊!”
從此之后,李文燕毅然承擔起撫養(yǎng)大哥家兩女一兒的重任。洗衣、做飯、接送,無微不至地照顧3個孩子,視若己出。當時,與她同齡的婦女都生育了2個或3個孩子,可她為了照顧侄女侄兒,斷然拒絕再生育,侄兒侄女也都把李文燕當成自己的親生母親,改口叫了“媽”。轉(zhuǎn)眼間18年過去了,孩子們一個個長大成人,如今大侄女劉慧慧和二侄女劉穎相繼出嫁,小侄兒劉波也已經(jīng)娶妻生子,李文燕夫婦更是將多年的積蓄拿出,又向親朋借錢,為侄兒蓋了6間樓房,懂事的劉波說:“我不與媽媽分家,你照顧我們小,我要孝敬你老!
李文燕數(shù)年如一日悉心照顧侄子侄女的事跡在鄰里鄉(xiāng)親中傳頌,認為她的思想境界實在難得。在持續(xù)開展的尋找最美家庭活動中,李文燕用自己的行動向社會詮釋了親情無價,為廣大群眾樹立了孝老愛親的好榜樣。
身殘志堅獨立創(chuàng)業(yè) 暖心助人回饋社會
在鳳臺縣新集鎮(zhèn)姚靳村,有這樣一位普通村民,她雖然肢體殘疾,卻始終懷揣著一顆真摯善良的心,詮釋著助人為樂的博大胸襟,用愛心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樂章,她就是——高云云。
今年30歲的高云云,自幼因小兒麻痹癥,造成右腿殘疾。但她身殘志堅,自學電工技術(shù),開辦了“高云家電維修部”,服務(wù)鄉(xiāng)鄰。平時鄰居電燈不亮了,或者家用電器出點小毛病,都愛請她幫忙修理。一個電話,她就會上門維修,及時排除故障,不取分文。如果缺少點小零件,她也會幫忙購買,連墊付的錢也不用給。作為村里的扶貧專干,高云云心系貧困學子。貧困學子劉雪梅,2016年6月考入巢湖醫(yī)專,但學費成了難題。高云云在自己接濟她的同時,及時為其申請“雨露計劃”,爭取政府救助3000元,又為其申辦助學貸款,使劉雪梅上學無憂。為了幫更多寒門學子圓夢大學,高云云還專門建了個“姚靳村雨露計劃群”,把貧困學子拉入群內(nèi),經(jīng)常與他們交流思想,及時為孩子們排憂解難。
姚靳村外出務(wù)工人員多,有很多事他們回來辦不方便。高云云就主動建了個“姚靳村外出務(wù)工人員服務(wù)群”,把務(wù)工人員拉進群里,及時將村里的工作在群里發(fā)布,如計劃生育、養(yǎng)老保險、新農(nóng)合保險等告知眾人,讓他們及時傳送證件照,微信繳費,她幫助辦理。今年以來,她已為外出務(wù)工村民辦事370多次。
說起高云云助人為樂的事跡,當?shù)厝罕娙鐢?shù)家珍,不勝枚舉;蛟S你認為她所做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你別忘記了,她是一個自身患有殘疾的人,能力也很有限?伤齾s愿意用自己渺小的身軀來點亮他人,她的所作所為不僅僅溫暖著這些被幫助的人,更是溫暖了這座城市。
孝敬婆婆愛護親人 用愛演繹幸福故事
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沒有轟轟烈烈的偉業(yè),一個平平常常的小康之家。一位中年婦女,用自己的執(zhí)著和堅韌、善良和勤勞,承擔起賢妻、孝女的責任,詮釋了中華兒女孝老愛親的美德。她就是王德英,一位有口皆碑的好媳婦。
家住謝家集區(qū)謝三村街道的王德英和丈夫結(jié)婚已有10多年。多年來,王德英和婆婆產(chǎn)生了深厚的親情,婆婆待她猶如親生女兒一般,她也從未和婆婆紅過臉,相夫教子,孝敬長輩,兄弟姊妹和諧,鄰里團結(jié)和睦,勤勞持家。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12年,婆婆因心臟病突發(fā)被送院急救,當時情況危急,醫(yī)院都下了病危通知,說搶救過來的幾率很小。而老人家的幾個兒女也覺得搶救的代價太大,遂有了想放棄的念頭,但王德英卻說,不管花多少錢都要救人,因為那是她媽。家里僅有的積蓄很快就用完了,王德英就想盡辦法四處借錢,為了救婆婆她不惜一切代價。蒼天不負有心人,在醫(yī)生的不懈努力下,奇跡出現(xiàn)了,王德英的婆婆從鬼門關(guān)上被拉了回來,轉(zhuǎn)危為安。后來,王德英的婆婆見人就說,她這條命是兒媳婦給的。
因為婆婆的醫(yī)藥費,那幾年王德英家欠下了高額的外債,全家人節(jié)衣縮食,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但王德英卻經(jīng)常給婆婆抓補藥養(yǎng)身體,買點好吃的也都給婆婆。別人看后都說,你看你現(xiàn)在日子過得也夠困難的,老人的事盡可以讓其他兒女操點心。每每聽后她都很認真地說:“我們還年輕,路還很長,但盡孝道,不能等!
2016年,就在王德英婆婆身體漸好,債務(wù)快要償清時,不幸再次降臨,王德英的丈夫因常年勞累,造成腰肌勞損,一下子臥床不起,失去了勞動能力,頓時一家人連生計都成了問題。養(yǎng)活全家老小的重擔全壓在了王德英一個人的肩上,而她卻沒有向任何人求助,而是利用自己原來學過的鹵菜手藝,開了一個小吃鋪,起早貪黑,不辭辛勞地為一家人忙碌著。
長年累月照顧患病的家人,淮河早報、淮南網(wǎng)記者問她累嗎?厭倦嗎?她微笑著搖了搖頭說:“雖然婆婆、丈夫先后患病,日子過得辛苦,但是我們是一家人,他們都是我最親的人,這是責任,是必須做的,我只覺得做得還不夠。”在王德英眼里,現(xiàn)在一家人其樂融融,孩子孝順,婆婆丈夫病情穩(wěn)定就是最大的快樂。
捐獻造血干細胞 讓生命之火延續(xù)
2018年3月的一天,淮南市紅十字會接到一份“加急”通知:志愿者張明造血干細胞樣本與河南一名病情危急的患者初配成功,高分辨配型采樣和體檢需要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一并完成,越快越好。
可這份“加急”通知,卻讓工作人員犯了難。因為捐獻志愿者往往采樣時間已久,突然接到這樣的通知,無法給志愿者提供考慮和準備的過渡期,工作人員感覺困難重重!皩Ψ降纳赡軟]有多少時間了,我怎么配合都行!”張明接到通知后,沒有任何猶豫,一口答應(yīng)了。隨后,沒有一點耽擱,自己驅(qū)車從70多公編輯 湯寧里外的公司來到市區(qū)進行高分辨配型采樣、體檢、復(fù)檢,和患者一樣為了生命的需要開始了和時間的賽跑。
當張明把捐獻意愿告訴家人時,得到了家人一致的支持。尤其是妻子陳燕,以實際行動支持丈夫。由于詳細體檢結(jié)果出來后,部分指標不符合要求。妻子陳燕為了監(jiān)督張明,親手為其制定了跑步“打卡”制度,要求張明每天必須在規(guī)定時間段內(nèi)完成指定跑步公里數(shù),增加鍛煉強度;而陳燕自己也沒閑著,她想著法子調(diào)整一家人的飲食結(jié)構(gòu),既要保證丈夫的身體調(diào)整需求,又要兼顧處于學習成長期兒子的營養(yǎng)搭配。功夫不負用心人,6天之后,張明參加復(fù)檢,各項指標全部合格。
2018年6月6日,張明走進了中科大第一附屬醫(yī)院的手術(shù)室,經(jīng)過3個多小時的采集,成功地配合完成了造血干細胞捐獻工作,順利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成為我省第128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同時也以47歲的年齡,創(chuàng)造了我省年齡最大的造血干細胞捐獻者紀錄。
張明的善舉,挽救了一個瀕臨死亡邊緣的弱小生命,給對方及其家庭帶來了生的希望。他的大愛無疆,展示了高尚情操和品德,為廣大黨員、群眾樹立了榜樣。(記者 孫 鴻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