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國之不治者有三:不知用賢此其一也;雖知用賢,求不能得,此其二也;雖得賢,不能盡其才,此其三也!庇纱丝梢,領導者不僅要在觀念上重視人才,更要在實際工作中充分了解下屬,做到知人善用、人盡其才。
善用人者,既能用人之長,更能用人之短;不善用人者,往往只憑一腔熱情,卻沒有精明的識人眼光和過硬的用人手段,其下屬必定魚目混珠,得過且過。因此,高明的領導者必須善于發(fā)現下屬的才能,并巧妙地加以引導和使用。如果能將各種人才適宜地放在各個不同的崗位上,勢必能夠發(fā)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讓精英之才會鋒頭更銳,尋常之輩也能脫穎而出,如此一來,我們的事業(yè)發(fā)展也必將蒸蒸日上。
戰(zhàn)國時期,燕昭王為復興燕國,報齊國滅燕之仇,十分渴望能夠有賢能之士來幫助他富國強兵,于是便向大臣郭隗求計問策。郭隗以“千金買骨”的故事告誡燕昭王,只有首先了解自己的臣子,并且做到禮賢下士,那么其他國家的賢士自然就會慕名而來。燕昭王深以為然,于是拜郭隗為師,并筑“黃金臺”招賢納士。從此,燕昭王愛賢敬賢的名聲不脛而走,風傳天下,樂毅、鄒衍、劇辛等各國才士爭先恐后前來投奔,燕國也因此強大起來。
揆諸當下,在現代社會中,如果領導者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下屬,就連身邊人都不能重用,那么其他人才又怎會心甘情愿前來相助?古語有言:得一物,必盡其力;得一人,亦必盡其才。人才就在面前,如果得而不用,或是用而不能盡其才,那么,就只會讓人才抱璞泣血。
清代思想家魏源曾經指出,“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笔聦嵣,人各有其長,亦各有其短,只要能夠揚長避短,天下便皆是可用之人。“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奔词故乔Ю锺R,如果把它放在庭院之中,那么它也只能在狹小的區(qū)域里緩步行走,唯有伯樂為其提供一片遼闊的草原,它才能縱橫馳騁、逐日追風。
鄧小平同志曾經強調,“善于發(fā)現人才,團結人才,使用人才,是領導者是否成熟的標志之一!泵烙窨偸遣赜诼,而領導者就是那個破石取玉之人。總而言之,要想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領導者,首先必須尊重下屬的個性,全面深入地了解下屬,充分發(fā)揮他們的特長,為他們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許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