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xiāng)位于田家庵區(qū)安城鎮(zhèn)黑泥村,1978年正趕上我從空軍退伍回到地方參加工作,當時我和年邁的父母、哥嫂和四個侄子擠在三間半低矮潮濕的土坯草房里,全家唯一值錢的家當就是母親陪嫁的雕花木床。那時候,村里的人家大部分住的都是這種土坯草房,院墻也是土坯壘起來的,吃水也不方便,需要到兩里以外的深水井挑水喝,肉更是一年中只有在中秋、春節(jié)兩個節(jié)日里才能嘗到。于是,家鄉(xiāng)人都想方設法尋找渠道搬到城鎮(zhèn)去。
而我的機會很快來了,退伍返鄉(xiāng)的我不久被分到了潘集區(qū)蘆集鎮(zhèn)特鑿一處工作,由于我在空軍本來從事的就是地勤工作,所以沒有學徒期,一工作就是正式工人,每月都能拿到38塊錢工資。捧起了夢寐以求的“鐵飯碗”,以前可望不可及的白面、大米走進了家庭,我們逐漸開始品嘗起細糧的味道。1983年,我結婚成家,家里購買了一輛飛鴿牌自行車作為陪嫁,盡管“三轉一響”,只湊齊了一轉,但在當時農(nóng)村依然很新鮮,很多村民跑來看熱鬧,摸摸新車,羨慕不已。
結婚后,我搬家到謝一礦生活,房子也從土坯草房變成了三間寬敞明亮的瓦房,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生活越過越紅火,家里陸續(xù)添購了沙發(fā)、床頭柜、鋼絲床等大件家具,吃得也豐富起來,不但頓頓吃上了肉,海產(chǎn)品也漸漸走進了家門。1986年,我家又新添了美菱牌冰箱和熊貓牌彩電,在當時這都是最好的,尤其是那臺21寸彩電,雖然只能收到寥寥幾個頻道,但也成為節(jié)假日里我們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1991年,我被調(diào)到淮南市第二煤氣廠工作,工資也慢慢漲到了400多元,手里有了錢,心里就踏實了,干勁也是越來越足。
1997年,淮南市第一批安居工程落成,我家有幸成為首批受益者,從邊遠的郊區(qū)搬到市區(qū),在裕安小區(qū)分到一套66平方米的樓房,看著明凈的窗幾,寬敞的房間,我的心里樂開了花……從平房到樓房,從低矮、潮濕的土坯房來到寬敞明亮、裝修華麗的樓房里,房子越來越大,越來越舒適,回望改革開放40年,如今已退休的我感慨萬千,這都是黨的好政策帶來好生活。
房子伴隨著我們從貧窮走向小康,也伴隨著我們從簡單的生活進入高質(zhì)量的生活,家里換上了嶄新的家具和家用電器。每晚在茶余飯后,可以到休閑廣場漫步鍛煉身體,盡情地享受著愜意的生活。
我家生活的變遷,可以說就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人們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口述:王體寬 采訪整理:記者 孫鴻)
(本網(wǎng)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