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上世紀(jì)60年代末的我,兒時最盼望最喜歡的事是走親戚。那時缺衣少食,只有去走親戚,才能穿上母親平時舍不得拿出來讓我穿的沒補丁的衣服。在親戚家,也才能吃上平時在家里根本吃不上的飯和菜。
我喜歡去姨爹家。平時去姨爹家一般吃的玉米面煮的糊糊,有一次桌上竟然有饅頭,饅頭加了麩皮,有些黑,我仍然高興得不得了,一連氣吃了兩個。當(dāng)我伸手拿第三個時,母親“啪”打了一下我的手,嗔道:這孩子,怎就沒個飽足?后來我才知道,做饅頭的面粉是姨爹在別人家借來的。
走親戚得拿禮物。我們?nèi)ヒ痰夷玫亩Y物是“水”。
姨爹那個地方特別缺水,全村100多號人,只有兩口人工開鑿出來的水井,說是水井,卻沒水源,只等下大雨時,雨水蓄進(jìn)井里,一村人就靠蓄積的雨水生活。每到春節(jié)前后,季節(jié)干旱,井水不夠吃,全村人就到數(shù)百米外的山下背水回來吃。水貴如油,就是姨爹那兒最真實的寫照。
我們?nèi)ヒ痰遥赣H會背上一只背水桶。背水桶不同于平路上使用的挑水桶,山路挑水桶不方便,背水桶能背在背上。背水桶呈橢圓形,高約80厘米,能裝約40公斤水。我和弟弟一人一個小背簍,背簍里有一只裝水的塑料壺,我背10公斤水,弟弟背5公斤。水背到姨爹家,就是最好的禮物。
去不缺水的親戚家則拿糧食,那時家家缺糧,糧食就是最好的禮物。家里有一個量糧食的升子,一升糧2.5斤,去一次一般拿一升糧。家里條件好的送小麥、玉米等正糧,條件差的送大豆、胡豆等雜糧。
80年代初,分田到戶后,糧食富裕了,走親戚不再送糧,興起送面條。面條是那種用壓面機軋出來的“機器面”,寬如韭葉,一斤一包裝,一般走親戚送2包。由于送面條的人多,需求量大,我們那條老街上一下子冒出來10多家軋面條的作坊。
80年代末,面條淘汰,瓶裝白酒、糕點、罐頭等成為新寵。90年代,走親戚開始送禮金,禮金數(shù)額不大,10元、20元,50元基本是厚禮。
進(jìn)入新世紀(jì)后,走親戚送禮金也水漲船高,現(xiàn)在去一般的親戚家送一至二百元,逢著直系的親戚家有婚喪嫁娶等事情,則是千元以上,有的甚至是上萬元。
姨爹以前那個村子前兩年也整體搬遷到了新農(nóng)村,新農(nóng)村水、電、氣一應(yīng)俱全。搬家那天,幾乎鬧了一輩子“水荒”的姨爹,買了一掛長長的鞭炮,門口貼了一幅對聯(lián):居安樂思念領(lǐng)導(dǎo)人,住新房感謝共產(chǎn)黨。(韋耀武)
(本網(wǎng)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