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一直喜歡放風箏。
小時候,我家附近有一片空地,在那兒放風箏最合適不過了。每到草長鶯飛、起風的日子,正是放風箏的好時候。若能約上三兩個小伙伴一起放風箏,那就更有趣了。
那時候,物質生活匱乏,風箏基本上都是自己做。原材料倒是很簡單,不過是竹子削成的蔑坯,修剪成合適的尺寸,然后根據(jù)需要的樣式進行捆扎,接著蒙上薄薄的白紙,再找些棉線做個線轱轆就初據(jù)規(guī)模了,放飛前先得調(diào)校一下重心,就是在風箏尾巴后面綁上一根繩子,要不然的話沒有尾巴的風箏可別想上天能順利地飛起來,一準是剛飛上天一會兒就一頭扎下來,所以需要添個尾巴來改善平衡。那尾巴的材質倒是更為簡陋,不過是家里人做完衣服的下腳料布拉條兒之類的東西。
風箏在湛藍的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 與云朵嬉戲,像是跳著自創(chuàng)的浪漫舞步,好看極了。有時風箏上下打著旋兒,或者左右搖擺不停,我就非常緊張,生怕風箏會掉下來。有時兩個風箏挨得太近,我又擔心會纏在一起。間或也會有些個云雀從風箏旁邊一飛而過仿佛是有意和風箏試比高似的,我又覺得頗為得意。
當然,放風箏時也會發(fā)生因為線頭脫落而追尋風箏的糗事。記得有一次,我想將線放長一些,好讓風箏飛得更高、更遠一些,結果線轱轆放到盡頭的時候,居然發(fā)生了意外,線頭末端盡然沒有在轱轆上打個結兒。只是這一丁點的小茬子,我眼看著風箏線脫落,剛才在空中還盡情翻飛的風箏立刻就順著風吹的方向飄走了,我顧不得多想,抬腿就追,追呀追呀,一直追到了湖邊,眼看著脫線的風箏落到了遠處一家廢棄工廠的院子里,可我跑到跟前,卻見大門緊鎖,我不得其門而入,只好停下疲憊的腳步,掐著腰,喘著粗氣,低著頭作無可奈何狀,最終失落的風箏是無從找回了,我心疼不已。
當年的這個小意外并沒有影響我后來放風箏的熱情,美麗的風箏為我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令我至今記憶猶新。如今,看著孩子們拿著各式各樣的風箏,無憂無慮,一雙小腳板歡快幸福地追著,跑著,此情此景,我心里無比感慨。(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