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已經(jīng)成功申報“中國成語典故之城”。毫無疑問,申報成功并非是這一工程的終結,相反,或許恰恰才是開始。因為,相較于申報工作的繁瑣和繁重,宣傳普及以及應用推廣工作將更加細微也更為浩繁。
這種細微和浩繁,體現(xiàn)于宣傳普及的基礎性和大眾性的薄弱和空泛。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在對于“中國成語典故之城”的研究和認知學術層面,基本常識的認知尚存在一些誤讀。這其中,集中表現(xiàn)為對于一些概念的混淆和外延、內(nèi)涵的模糊。
一、概念的廊清
成語、典故和神話、傳說是四個不同的概念,也是四個不同的文學類別。當然,成語、典故和神話、傳說也并非涇渭分明,而是互有重疊和相互交叉、交集。比如,有些成語也是典故,有些典故也是成語,但不是所有成語全部都是典故,也不是所有典故全部都是成語。推而廣之,神話和傳說也是如此;成語、典故和神話、傳說更是如此。這就需要在“中國成語典故之城”學術研究和宣傳推廣中,不要把這四個不同屬性的文學類別混淆。
1.成語。成語,眾人皆說,成之于語,故成語。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組成,最多由十三個字組成。兔死狗烹、百川歸海、一葉知秋、黃口孺子、塞翁失馬、女禍補天等,就是“出自”(這里是指“首次記載”,而不是僅僅“使用過”,下同)《淮南子》的原創(chuàng)成語。。
2.典故。典故原指舊制、舊例,是指關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最早可追溯到漢朝,曾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的官名!逗鬂h書.東平憲王蒼傳》記載:“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钡涔士梢苑譃椋撼烧Z典故,如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圖索驥,一人得道 雞犬升天等;歷史典故,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等;文學典故,如曉風殘月,大江東去等;文化典故,如牛郎織女等。
3.神話。神話是由人民群眾集體口頭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對超能力的崇拜、斗爭及對理想追求和文化現(xiàn)象的理解與想象的故事,屬民間文學的范疇,具有較高的哲學性、藝術性。千百年來一直是文人墨客與民間藝人進行創(chuàng)作的不朽源泉,對后世影響深遠。神話并非現(xiàn)實生活的科學反映,而是由于遠古時代,人類開始思考與探索自然并結合自己的想象力所產(chǎn)生的。神話大致分為五類:創(chuàng)世神話、始祖神話、洪水神話、戰(zhàn)爭神話、發(fā)明創(chuàng)造神話。其中以創(chuàng)世神話最為重要。比如,女媧補天就是由《淮南子》首次記載的創(chuàng)世神話故事,當然,也是成語典故。
4.傳說。中國民間傳說是中國民間口頭敘事文學,由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地方風物有關的故事組成。中國民間傳說題材多樣、內(nèi)容廣泛,包括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歷代名女、帝王將相、詩聯(lián)趣話、現(xiàn)代故事、愛情等諸多內(nèi)容。是世世代代傳承的文化傳統(tǒng),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發(fā)展有巨大貢獻。在中國民間傳說中,故事的主人公一般有名有姓,其中有的是歷史上知名的人物,事件發(fā)生有具體的時間和地點,有的還涉及國家民族的重大事件;而人物活動或事件發(fā)展的結果也常與某些歷史、地理現(xiàn)象及社會風習相附會,因而往往給人以它是真實歷史的錯覺。但民間傳說與嚴格意義的歷史有本質的區(qū)別。傳說既不是真實人物的傳記,也不是歷史事件的記錄(其中可能包含著真實歷史的某些因素),而是人民群眾的藝術創(chuàng)作。許多傳說把比較廣泛的社會生活內(nèi)容通過藝術概括而依托在某一歷史人物、事件或某一自然物、人造物之上,達到歷史的因素和歷史的方式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有機融合,使它成為藝術化的歷史,或者是歷史化的藝術。民間傳說涉及國家民族的大事、階級斗爭、生產(chǎn)斗爭、文化創(chuàng)造、杰出人物的貢獻,以及家庭、婚姻、民間的風俗習慣等方面。其內(nèi)容大致可以分三類:人物傳說,以人物為中心,敘述他們的事跡和遭遇,也表達了人民的評價和愿望。例如敘述屈原作《離騷》,大聲吟哦,感動眾山鬼嗚咽痛哭。傳說人物還包括有帝王將相、農(nóng)民的領袖、文化創(chuàng)造中的名人、革命領袖和英雄人物。此外還有姓名不見于史籍的人物傳說,如梁祝傳說、孟姜女傳說、董永賣身葬父的傳說、歌仙劉三姐的傳說等。史事傳說,這類傳說以敘述歷史事件為主。如:梁山泊傳說、楊家將傳說、義和團傳說。地方風物傳說,敘述地方的山川古跡、花鳥蟲魚、風俗習慣和鄉(xiāng)土特產(chǎn)的由來和命名。往往賦予敘述的對象以富有意義的或富有情趣的說明,表現(xiàn)了人們熱愛鄉(xiāng)土的感情以及他們對生活的理想和信念。一些神怪靈異的傳說,如關于八公的傳說、灶王爺?shù)膫髡f等,則更是人民信仰的產(chǎn)物。鬼神傳說,以鬼與神的故事為中心,所謂鬼與神其實就是人死后化為靈魂,而靈魄通常是由魂與魄組成,一般來說魂主精神魄主行動,因此就有魂歸天,魄歸地的說法。就是說,高尚的魂歸天后會化為神,而落地的魄則會化為鬼。鬼神傳說就是將普通人類的故事加以神化而達到凸顯各種精神意愿的目的,如《封神榜》、《聊齋》等!芭@煽椗薄ⅰ懊辖、“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白蛇傳”傳說故事,被稱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后羿射日,既是神話故事,也是傳說,還是成語典故。
二、內(nèi)涵和外延
1.“原創(chuàng)”與“使用”。在成語、典故和神話、傳說的學術研究中,一般比較注重于“原創(chuàng)”,即是“誰”(哪一部著作)首先(第一次)記載了某一個成語典故、神話傳說。學術研究范疇,極為注重首創(chuàng),首創(chuàng)也就是原創(chuàng)!霸瓌(chuàng)”與“使用”的內(nèi)涵截然不同,絲毫不能混淆。比如,一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成語和典故,即便數(shù)量再可觀、再龐大,也沒有任何學術價值和推廣意義。相反,如果一部作品中,有一定數(shù)量的原創(chuàng)(首次記載)成語典故,其學術價值和推廣意義就不同了。歸結到淮南的“中國成語典故之城”宣傳普及、挖掘推廣上,其前提是要廊清“原創(chuàng)”與“使用”的分界,應秉持客觀事實的嚴謹學術態(tài)度,把研究和推廣普及的著力點放在《淮南子》“原創(chuàng)”成語典故上,切忌把只是《淮南子》“使用”過的成語典故,生搬硬套、指鹿為馬、牽強附會為《淮南子》“原創(chuàng)”成語典故。這樣不僅走偏了宣傳普及和研究推廣的重心、方向,也會成為學術界的笑柄,更反映出我們自身對于學術研究的不嚴肅、不嚴謹?shù)膽B(tài)度和作風。澄清和劃清“語出”與“源出”的不同,廊清“原創(chuàng)”與“使用”的區(qū)別,才能校準淮南作為“中國成語典故之城”研究和宣傳普及的重心、方向。因為在漫長的學術和歷史演進過程中,很多權威典籍和國家工具書,已經(jīng)對成語典故、神話傳說的首次記載也就是原創(chuàng),作出了清晰科學的標注和界定,如果我們罔顧事實,硬要把“語出”說成“源出”、“使用”說成“原創(chuàng)”,不僅與淮南“中國成語典故之城”的宣傳普及宗旨不符,也顯示出我們自身對學術科學性的尊重和誠實不夠。
3.“編撰者”與“作者”。劉安是《淮南子》的“編撰者”,而非《淮南子》的“作者”!熬幾摺笔侵讣姸嘧髡咧蟪烧,是對眾多作者集體勞動的統(tǒng)領,通過集體勞動匯集一部著作。“編撰者”的特性是“集體勞動”、“集大成”。而“作者”則是唯一性,通過個體勞動,創(chuàng)作出一部著作!白髡摺钡奶匦允恰皞體勞動”、“獨有性”。歸結到《淮南子》,不是劉安個人創(chuàng)作了這部書,而是劉安的眾多門客們共同集體創(chuàng)作了這本書,由劉安最后進行統(tǒng)稿、審訂。所以,從來未有人說“劉安著《淮南子》”,一直都在講“劉安編撰《淮南子》。”
4.“成書所在地”與“事件發(fā)源地”。《淮南子》所載內(nèi)容,包羅萬象、林林總總,文學、科技、醫(yī)療……諸多方面都有涉獵,同時地域范圍遠非局限于淮南國,而是幾乎涉足和覆蓋西漢全疆域。《淮南子》不僅首次記載了很多成語、典故和神話、傳說,還首次記載了“二十四節(jié)氣”。但是,我們必須明白和面對的是,“成書所在地”與“事件發(fā)源地”,并不是相一致的,有時甚至大相徑庭、南轅北轍。也就是說,《淮南子》這部書,雖然成書地點是在“淮南”(當然,西漢時的“淮南”與今天的“淮南”,也是兩個地域概念。),但事實上,《淮南子》中所記載的眾多重大事件、重大現(xiàn)象的發(fā)生地點,絕大部分不是在“淮南”。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淮南子》首次記載了“二十四節(jié)氣”,而“二十四節(jié)氣”成功申報世界非遺時,卻與淮南無關。如果非得要把“成書所在地”與“事件發(fā)源地”混淆,那么,是不是因為《儒林外史》的成書在安徽全椒,因而《儒林外史》中的所有人物,就一定都是全椒人呢?同樣,也不能因為《聊齋志異》成書于山東淄博,因而“小倩”“小翠”“小謝”就一定是淄博人。
畢竟,在重大學術問題上,還是要本著客觀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嚴謹務實的科學精神。唯有如此,淮南的“中國成語典故之城”的宣傳普及和應用推廣,才能把準方向、找準重心、標準著力點,也才能夠正本清源、行穩(wěn)致遠。(沈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