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xiāng)就在淮河邊的鳳臺縣新集鎮(zhèn)陳巷村。別看只是一個小村莊,它的文化底蘊卻十分豐厚,它是安徽陳氏流派花鼓燈的發(fā)源地,出了位當代花鼓燈藝術表演大師、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杰出傳承人、藝名“一條線”的陳敬之老先生。家鄉(xiāng)的大人小孩都會跳花鼓燈,人們對花鼓燈歌舞的癡迷可謂是代代相傳,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
近年來,陳派花鼓燈頻頻參加各種國家級大型盛會演出和比賽,多次走出國門,赴法國、泰國、日本等國家演出,把花鼓燈藝術傳遍世界,得到了“花鼓燈不僅僅是中國的藝術,它同樣屬于整個世界”的好評。
花鼓燈是最具特色的漢民族的藝術奇葩,被譽為“東方芭蕾”。據(jù)史料證明,花鼓燈最遲源于宋代;ü臒裟薪欠Q“鼓架子”,女角稱“蘭花”(或“拉花”);一般包括舞蹈、燈歌、后場小戲、鑼鼓演奏四部分,主體是舞蹈。鳳臺陳派花鼓燈著重人物情感刻畫,動作細膩優(yōu)美,在清光緒之前就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有了較為豐富的舞蹈和鑼鼓。
花鼓燈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它從一開始就深深扎根于廣大農村。逢年過節(jié)農民們在麥場田頭用竹桿挑起紅燈籠,在鏗鏘的鑼鼓音樂伴奏下歌詠、舞蹈,通過優(yōu)美的動作和民歌小調抒發(fā)豐收之后的歡樂心情,其情景十分迷人。之后,它逐步發(fā)展成為淮河兩岸人民節(jié)慶、春會、廟會、紅白喜事等傳統(tǒng)風俗活動中的一種儀式,一種人們玩樂的形式和群眾性的歌舞活動。燈歌中唱道“玩燈的共有千千萬,都是淮河兩岸人”,可見當時花鼓燈演出的熱鬧景象;ü臒翮H鏘的節(jié)律和健美的美韻已經融進了淮河人的血液,成為這里民眾的生活寄托和精神支柱。
陳敬之是安徽陳氏流派花鼓燈和推劇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表演以情感細膩、身段優(yōu)美、舞姿活潑、唱腔動聽而聞名淮河兩岸,飲譽中國舞蹈界。他的藝名“一條線”的來歷有段故事。他是跳蘭花的(也就是男扮女裝),他跳舞時,全身扭得像一根線扯的一樣,無處不動,他只要到一個地方演出,那地方必定人山人海。流傳著“看一條線跳舞,回頭百分之九十九!彼殑(chuàng)的顫、顛、抖“三字經”,舞步上的“風擺柳”,形體上“三掉彎”,扇花上“三指夾”等,都堪稱花鼓燈藝術的經典。陳派花鼓燈有四百多種語匯、五十多種基本步伐,講究男女角色配合,著意感情描繪,動作細膩,扇花變化多樣。陳敬之老人數(shù)十年來先后到中央舞院、上海舞院、廣州舞院、總政歌舞團等單位之邀前去傳授花鼓燈技藝,培養(yǎng)了大批學生,桃李滿天下。
改革開放后家鄉(xiāng)的花鼓燈迎來了勃勃生機。淮南市專門制定了《花鼓燈保護條例》,鳳臺縣組建了花鼓燈藝校、花鼓燈藝術團,新集鎮(zhèn)撥出?畎殃愊锎遄鳛殛愂狭髋稍忌鷳B(tài)村進行建設,建設生態(tài)村的目的是保護、發(fā)展和傳承花鼓燈藝術,光大陳派花鼓燈舞蹈。其內容以花鼓燈民俗館收藏展示、活態(tài)藝術形式雕塑群、傳統(tǒng)表演技藝的傳習創(chuàng)作和花鼓燈文化教育普及為主。2006年11月,省文化廳正式命名陳巷村為“安徽花鼓燈陳氏流派原始生態(tài)村”;2011年6月,省文化廳又命名陳巷村為“非物質文化傳習基地”。新集鎮(zhèn)也被省命名為“安徽民間藝術之鄉(xiāng)”,被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命名為“中國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基地”。
(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