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字圣”倉頡為軒轅黃帝手下史官。他生有“雙瞳四目”。
黃帝派他專門管理圈里牲口和屯里食物。那時,還沒有文字,倉頡就想了一個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jié)表示數(shù)目,又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和食物。
后來,倉頡又想出在繩子上系圈圈,在圈子里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上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個加減法非常易懂實用。
黃帝見倉頡聰明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比如,年年祭祀的次數(shù),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等。
管理的事務(wù)越多,倉頡越犯愁。因為,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錯呢?
倉頡又從獵人按虎、狼、牛、羊的腳印捕獵的事情中得到啟發(fā),造出象形文字。
接著,倉頡就依照世上萬物的形狀,不斷地把一個一個象形文字造出來。比如,日字是照太陽紅紅的圓圈的樣子畫出來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狀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cè)影畫的……
文字的創(chuàng)造和傳播,使民間的創(chuàng)新越來越多。比如舟、車、弓弩、鏡子、煮食物的器皿等,都發(fā)明出來,并在古代的部落里逐漸推廣開來。
倉頡造字,驚天動地。上天知道這件事后,下了一場谷子雨,以獎勵倉頡。后人就把這天定為谷雨節(jié),并把它列為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一個節(jié)氣。
因為有了文字,人們越發(fā)聰明起來,匡扶正氣,以時耕種,于是那些平時靠愚弄百姓生活的壞人、魔鬼們都驚恐不安,便在黑夜里跑到野外哭泣吟訴,發(fā)泄不滿。
(劉小萍 畫 張純林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