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一天,家住上海的退休工人徐金山,接到一個陌生的電話。接過電話之后,他就急忙翻箱倒柜,找出多年來收集到的報紙書籍等資料?粗@些資料,他心潮起伏,對墻上掛著一張照片自語道:“外祖父,我剛才接到淮南市新四軍研究會的電話,您老人家抗日的事跡,他們都聽說了,您記得上窯嗎?上窯戰(zhàn)役您一定記得,現在,淮南市在上窯建了抗戰(zhàn)陳列館,要把您的事跡放到里面去呢!
淮南市新四軍研究會為陳列館布展收集抗戰(zhàn)資料的時候得知,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之后,有個民眾組成的抗戰(zhàn)隊伍在上窯、定遠一帶對敵作戰(zhàn),領導者是一位70多歲的辛亥老人,名叫方玿舟。在日寇闖進他家里的時候,家里的女人們?yōu)榱瞬皇芰枞,跳河自殺?
方家女眷自殺,有的資料上說是八人,有的資料說是三人,到底哪種說法準確?淮南市新四軍研究會想方設法找到了方玿舟的外孫徐金山老人,希望方家后人對這個問題有權威的答案。
在上海的家里,徐金山翻閱著資料本,這里有他在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里查找到的一些資料,他翻到一張報紙的復印件,仔細看著,然后給淮南回復:“當年的《申報》上有報道,跳河自殺的女性有三位,一位是方玿舟的弟媳,一位是方玿舟的兒媳,另一個是小女孩,報上說是方玿舟的孫女,我母親跟我說是曾孫女,名叫喜娃,只有5歲!
1938年3月l4日的《申報》上,講述了《七十一老翁方玿舟率武裝民眾抗敵 孫媳三人臨危不屈投河免辱當局已呈請中央褒揚》的故事:
“自皖北卷入戰(zhàn)區(qū)后,當地民眾以國破家亡之慘禍,業(yè)已臨頭,紛紛自動組織自衛(wèi)隊,與敵作生死戰(zhàn)。革命先驅七十一老翁方玿舟等,此次在定遠一帶親帥武裝民眾二千余人,始終與敵作不折不撓之搏斗,尤為全國人士所景仰。當定遠陷于敵手之際,方氏尚有媳婦弟婦及孫女三人留在家中。半月前,敵軍一伙闖入方宅,意欲對此三弱女加以侮辱,但伊等因平時受家訓熏陶,當此危急之際,自知不能茍免,乃均竄出門外,跳入河內自盡。次日鄉(xiāng)民入河撈尸,此三烈女均直立河中,泥土沒于半身,是見其當時竭力跳河求死之精神如何!如此悲壯之事跡傳入方氏之耳,方氏捋髯而笑曰:‘我家有此壯舉,雖死亦瞑目矣!’”
如今,有這樣一幅照片在淮南市上窯新四軍陳列館里展示著:71歲的方玿舟面容清瘦,身著布衣坐在高頭大馬上。身后是無數手拿紅纓槍和大刀的老百姓——就是這支民眾組織的隊伍,成為活躍在皖中、令日寇心驚膽戰(zhàn)的游擊武裝。
這幅照片同樣掛在徐金山家里,那段歷史他已經耳熟能詳:“我外祖父帶領的這支老百姓組成的抗日武裝,叫鳳定別動隊,這支隊伍在當時是有氣勢和特色的,他們是用紅纓槍和大刀這樣的冷兵器對付日本軍隊的機槍、坦克、飛機、大炮。他們活動在敵后,在津浦線一帶與日本鬼子作戰(zhàn)!
當年,作為一個名揚四方的抗戰(zhàn)老英雄,上!洞笥⒁箞蟆吩涍@樣描述他:“他就是方玿舟,就是他帶領著四千多好漢!就是他嗎?騎著黃彪馬,在山崗馳騁。就是他嗎?舉起了民族自衛(wèi)戰(zhàn)爭大旗,奮勇打擊日本人!真的是他,方玿舟,他中等身材,老祖父一樣的慈祥的老頭兒。銀鬢,在微風中飄拂著,不笑的時候,眼睛四角也折迭水波一樣的皺紋。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這樣一個一團和氣的老者。民族英雄,本來就不是三頭六臂的怪物?墒敲恳粋老頭,并未能這樣打日本人叫我們尊敬!
這是上!洞笥⒁箞蟆酚浾叩牟稍L實錄。方玿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鳳定別動隊是元旦成立的,是***軍軍長指揮,配合正規(guī)軍作戰(zhàn),四千多人中,四分之三是相知的親友,大家知道日本人在京滬線打得太容易了,到安徽來可不能那么如入無人之境。因為幾十年來,我的工作,鄉(xiāng)人都熟悉,有相當的信任。所以,聽這次我這七十二歲的老者已出來抗戰(zhàn),便都投奔過來了:有壯丁的出壯丁,有槍支的出槍支,有米谷的供給米谷。大家都明白,拿出現在所有米谷,也許還能保持所有,否則,性命也是靠不住的!
《大英夜報》的記者生動地描述這支抗日武裝成立的情景:“日本人打到首都的時候,皖北的健兒們起來了。他們彪悍的身影像發(fā)怒的巨獅一般,突然聳立:胸膛里燃燒著火,眼睛里冒著火,大家摩拳擦掌地吼跳起來了!還能忍受么?‘不!’千千萬萬聲音喊著這倔強的一個字,洋土匪,我們來了!每個人心里這樣想。他們真來了,從田莊從菜畦,從鄉(xiāng)鎮(zhèn)上的學堂,從自己經營的小行業(yè)。要一個和土地養(yǎng)育大了的人,離開土地是殘忍的事,可是,現在不能不暫時離開農作物而來保衛(wèi)土地。從墻壁上摘下步槍,從床頭上拿起黃槍、紅槍和大刀,對著這些家伙出神:今天主人要用著你了!沒有什么生銹的地方,自小到大,一直在玩著它,世世代代就這樣自衛(wèi)起來,村莊和城鎮(zhèn)‘衛(wèi)國保鄉(xiāng)’呼聲交織著。老頭子發(fā)出年輕一般微笑,呷一口自制的米酒,對著祖宗牌發(fā)誓‘不給些苦頭給他吃,不算子孫,不算好漢!’遠居的叔伯子侄,都勾起對方來了。平日,被摒棄在大族世家以外的小族戶也被歡迎著跑到一堆,有步槍的帶著步槍,有紅纓槍、大刀帶紅纓槍、大刀,什么也沒有,帶著一根木棒和一顆熱烈的心。望著家鄉(xiāng)這一帶延綿起伏的山巒,四千多好漢咬牙笑了,憑著地勢也能狠狠地揍鬼子幾頓。這一角天還發(fā)著紅光,撫摸著火牛一樣倔強的人群,他們出沒在鳳陽、定遠、壽縣……他們的老家。二月里到定遠的日本人,就碰到對頭。在山溝里,主人四處偷襲了強盜,一顆子彈打中了一個日本人,紅纓槍瞄準了向他們戳去,大家忘記了寒冷。”
這些就是懸掛在淮南市上窯新四軍陳列館方玿舟照片背后的故事,故事的結局徐金山講述得紅了雙眼:
“1940年農歷四月十五傍晚,有個叛徒在探明我外祖父的行蹤之后,帶著40多個武裝人員,把我外祖父綁架到麥田里,將其殘忍殺害,然后向日軍邀功請賞。
當時,鳳陽縣地下黨得知方玿舟要被叛徒殺害的消息后,立即趕去營救,但為時已晚。方玿舟慘遭殺害之后,淮上抗日軍民深感震驚和悲痛,國民黨安徽省政府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
1948年,由中華民國國防部史政局出版的《抗戰(zhàn)軍人忠烈錄》,收錄了張自忠等在抗戰(zhàn)犧牲的國軍上校以上軍銜者的生平事跡,“方故少將玿舟忠烈事略”一章,就記載了方玿舟的故事。方玿舟的陸軍少將軍銜在l913年就被授予了。
(金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