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冬,中國共產(chǎn)黨壽縣小甸集特別支部(以下簡稱“特支”)成立了。曹蘊真任書記,徐夢周任宣傳委員,魯平階任組織委員,直屬黨中央領導。據(jù)考證并經(jīng)安徽省委黨史研究室確認,小甸集“特支”,是安徽最早成立的黨支部。據(jù)此可以說,壽縣小甸集是安徽黨的火炬最早點燃、黨的旗幟最早舉起的地方。小甸集“特支”,在我黨早期革命史中占有濃墨重彩的一頁。
一、小甸集特別支部成立
壽縣瓦埠湖東南的小甸鎮(zhèn),因古代金瓦埠至合肥驛道上的小店而得名,明末清初演稱小甸集。上個世紀上半葉,這里伴隨著中國民主革命的大潮,涌動和流淌過一股股“紅色”革命的潮流。正因這一股股“紅色”革命潮流的涌動和流淌,使小甸集這個名不經(jīng)轉(zhuǎn)的小鎮(zhèn),光彩奪目地走進了我黨早期革命史,成為大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時期我黨在壽縣地區(qū)乃至安徽的革命斗爭活動中心。那么,一個窮鄉(xiāng)僻壤、名不經(jīng)轉(zhuǎn)的小鎮(zhèn),為什么一躍成為我黨早期革命史中的“紅色重鎮(zhèn)”?在于中國共產(chǎn)黨壽縣小甸集“特支”成立。為什么黨的特別支部能在小甸集建立呢?
一是這里有一批追求救國救民真理的進步青年。說到小甸集“特支”,不能不提及創(chuàng)建小甸集“特支”并任第一任書記的曹蘊真。曹蘊真1901年出生在壽縣瓦埠鄉(xiāng)曹家崗村一貧苦農(nóng)民家庭。曾詩云:“祖輩辛勤夜不眠,嚴君整日重擔肩。頻遭欠歲難溫飽,那堪兵焚苦連年。國事紛紜病夫態(tài),山河破碎不忍看。尋求真理狂瀾挽,展望神州換新顏”。幼年就讀于反清革命黨人張樹侯門下。1919年進入蕪湖公立職業(yè)學校學習,同期學習的還有壽縣的薛卓漢、曹淵、王培吾、徐夢秋、曹廣化、方運熾(又名方英)等,畢業(yè)后,曹蘊真、薛卓漢、方運熾、徐夢秋等人,轉(zhuǎn)入上海大學讀書。
二是這批進步青年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教育。他們在上海大學讀書期間,深受進步教師,特別是受到鄧中夏、瞿秋白、惲代英、蔡和森、張?zhí)、施存統(tǒng)等我黨早期革命領袖的親切教誨。在他們的教育和引導下,這批進步青年人生志向有了正確的方向。他們一邊學習,完成學業(yè);一邊進行革命宣傳活動。有給家鄉(xiāng)進步青年寄回《唯物史觀》、《向?qū)А、《新青年》等書籍傳播進步思想,也有利用寒暑假返回家鄉(xiāng),以串親訪友形式,宣傳馬列主義。
三是這些進步青年較早地加入了黨的組織。1922年春,曹蘊真、徐夢周、魯平階在上海大學,經(jīng)曾參與東京共產(chǎn)主義小組組建的中共早期黨員、時任團中央書記的施存統(tǒng)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不久,黨組織派他們回家鄉(xiāng)開展革命活動。回到壽縣后,他們成立了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小甸集特別支部,曹蘊真被選為特支書記,委員有徐夢周、魯平階、胡宏讓等,受上海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領導。這為后來成立黨的組織作了準備。
四是受黨中央指派回鄉(xiāng)建黨。“鑒于社會日趨險惡,改造事業(yè)急不容緩”,1923年寒假,曹蘊真、薛卓漢、徐夢周等受黨組織指派回鄉(xiāng)建黨。不久,曹蘊真、徐夢秋等到瓦埠小學任教,徐夢周、魯平階、薛卓漢、方運熾等到小甸小學任教。他們一邊任教,一邊利用課余時間把進步教師、學生和農(nóng)民組織起來,傳播救國救民真理,先后介紹小甸集小學校長曹練白和進步人士方運熾、陳允常入黨。隨著黨員人數(shù)的增多,在小甸地區(qū)建立黨組織的條件逐步成熟。
1923年冬,中國共產(chǎn)黨壽縣小甸集“特支”成立了。黨員有曹蘊真、徐夢周、魯平階、薛卓漢、徐夢秋、方運熾、曹練白、陳允常等8人。從此,中國共產(chǎn)黨在壽縣地區(qū)乃至安徽就有了自己的組織,革命就有了前進的方向和目標。如今,90多年過去了,我們在小甸鎮(zhèn)目睹碑文略顯模糊的“小甸集遺址”石碑時,仿佛又回到了1923年冬天那個歷史性的時刻,看到了在小甸集小學昏黃的煤油燈燈光里,在繡有鐮刀、錘頭的旗幟下,曹蘊真等一批熱血青年正莊嚴地宣布中國共產(chǎn)黨小甸集“特支”成立的場景。
二、傳播革命理論,培養(yǎng)積極分子,發(fā)展黨員,組織武裝暴動
小甸集“特支”成立后,黨中央不斷地給小甸集“特支”以指示。其主要任務就是:對內(nèi)發(fā)展黨員,對外發(fā)展組織。在曹蘊真的帶領下,以小甸、瓦埠、李山廟為陣地,深入群眾,調(diào)查農(nóng)村實際情況,傳播革命理論,培養(yǎng)積極分子,發(fā)展黨員、團員,籌建農(nóng)會、婦女會等群眾組織,進行革命活動。
1924年5月曹蘊真考入黃埔軍校學習,特支書記由曹練白擔任,委員有薛卓漢、方運熾、陳允常等。他們將革命活動由小甸不斷地推向瓦埠、窯口、堰口、保義、石集、團城等地。
1924年暑假,黨中央派在上海讀書的中共黨員胡萍舟、黃天白等6人回鄉(xiāng)開展工作。他們在小甸集曹小郢辦起了“淮上中學補習社”。“特支”通過“淮上中學補習社”,一邊給學生補習文化課;一邊傳播革命真理,進行革命活動。在“補習社”,曹少修、李坦等進步青年加入了共產(chǎn)黨,張如屏、曹廣海等加入了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
1925年5月30日上!拔遑K案”后,壽縣人民在“特支”的組織下,紛紛游行示威,開展罷工罷課罷市,抵制沒收焚燒洋貨,支援“五卅運動”。
隨著小甸集“特支”革命活動的開展,周邊陸續(xù)成立有瓦埠小學、城關、窯口、堰口等支部。到1928年底,壽縣已建立區(qū)委1個,特支1個,支部19個,黨員200多人。以小甸為中心的革命火種,逐步匯聚成江淮大地熊熊燃燒的烈焰。
1931年3月,我黨在壽縣發(fā)動了震驚江淮的“瓦埠暴動”。3月27日,回到家鄉(xiāng)的“特支”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央廵視員方運熾,在瓦埠召開了壽、鳳、阜三縣負責人會議,成立了皖北中心縣委,作出了發(fā)動瓦埠暴動的決定,并成立了由曹鼎任書記的行動委員會。3月29日,暴動隊伍云集泰山廟,成立了由方和平任大隊長、曹鼎任政委的“皖北紅軍游擊大隊”。3月30日,暴動隊伍扛起繡有鐮刀斧頭的大旗,涌向瓦埠街。3個中隊分頭逮捕了地主豪紳10多人,繳械了地主豪紳的槍械100多支。3月31日,游擊大隊發(fā)動周圍20多里范圍內(nèi)群眾3400多人,扒掉方小樓地主豪紳糧食200多擔。4月1日,面對楊家廟聯(lián)莊會組織1500多人和國民黨壽縣自衛(wèi)大隊等武裝的進攻,游擊大隊雖英勇奮戰(zhàn)、多次打退敵人的進攻,終因寡不敵眾被迫撤退,暴動結(jié)束。
“瓦埠暴動”聲援了鄂豫皖蘇區(qū)紅軍擊退了國民黨反動派對其進行的第二次“圍剿”,打擊了封建地主豪紳的勢力,鍛煉了隊伍,消除了干部群眾對“開明紳士”的幻想,給皖西北革命史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1931年8月,壽縣縣委書記曹鼎將“瓦埠暴動”的武裝力量,與雨花臺起義的國民黨4師工兵營3連連長、中共黨員杜一民率領來壽縣的隊伍合編為壽縣游擊大隊。10月27日,中央指導員李英在瓦埠召開壽、鳳縣委聯(lián)席會議,以壽縣游擊大隊為基礎組建了“壽鳳游擊大隊”。曹鼎任大隊長,李英任政委,鳳臺縣委書記唐志遠任副大隊長。11月3日“黃家壩暴動”,曹鼎、唐志遠及鳳臺姚皋區(qū)委書記程東方等83位同志壯烈犧牲。后保存下來的革命“火種”,于1934年秋與合肥游擊隊合并,經(jīng)中央批準成立了“皖西北獨立游擊師”,轉(zhuǎn)戰(zhàn)于合肥、舒城、廬江、巢縣、無為等地,成為我黨在安徽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
三、小甸集“特支”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小甸集“特支”的成立及其共產(chǎn)黨人的革命活動,開創(chuàng)了安徽早期革命運動的先河。創(chuàng)造的彪炳千秋、名垂后世的光輝歷史必將為我們永遠銘記。凝煉出的“小甸集精神”,必將為我們?nèi)娼ǔ尚】瞪鐣、開創(chuàng)更加美好的未來提供不竭的動力。
一是小甸集“特支”的成立及其革命活動,開創(chuàng)了我黨在安徽早期革命運動的先河!拔逅摹边\動以后,尤其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以后,馬克思主義在安徽最早傳播的地方,雖然是在包括有壽縣學生參加學習的蕪湖、安慶等地,但最早將馬克思主義真理運用到具體社會實踐上,建立黨的組織,開展革命活動,還是在壽縣的小甸集。也就是說小甸集“特支”的成立,無疑地表明了小甸集是安徽最早沖破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勢力,高舉新民主主義革命大旗的地方。
二是小甸集“特支”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輸送了一大批重要的革命力量!疤刂А庇1925年9月、1926年2月分兩批,將薛卓漢、胡宏讓、裴濟華與崔筱齋、曹廣化、方綿良、楊子美、楊銘山、廖運籌、孫健、龔耕心、孟完白等12人,派往廣州參加中共中央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第5、6期學習。不久,將裴濟華、陶淮、徐德文、方運熾、李竹聲、楊蘆劃、方瑛(女)孟慶樹(王明夫人)薛卓江、高國玖、高云玖、徐夢秋、王培吾、薛卓中、洪一鶴、魯平階、沈朝梁等17人輸送到蘇聯(lián)學習。他們后來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其中,崔筱齋后曾任安徽省農(nóng)民運動委員會主任,曹廣化曾任紅4方面軍總參謀部書記、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徐夢秋曾在江西蘇區(qū)任中央軍委秘書長等。還曾派出20多名骨干支援金寨革命斗爭。張國燾曾說:“金寨,最初在這里領導游擊戰(zhàn)爭的,多是由壽縣一帶來的同志,只有許師長(許繼慎)是六安本地人”。其中王培吾后曾任紅1軍2師政委,李坦后曾任紅1軍1師政委(時任師長徐向前)等。北伐革命時輸送有曹淵、孫一中、曹蘊真、薛卓漢、曹練白、曹廣化、曹滸、廖運周、廖運澤、李坦、薛騫、張有余、魏化祥、呂岳、王影懷等。孫一中后曾任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6軍軍長、第2軍軍長等。此外,從“特支”走出去的還有,曾任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皖西北特委書記、豫東南特委書記的方運熾,曾任中共安徽省工委書記曹云露等。從“瓦埠暴動”中走出去的有,曾任“皖西北獨立游擊師”政委、建國后人事部第一副部長的張如屏等。
三是小甸集“特支”凝煉出的“小甸集精神”,必將為我們?nèi)娼ǔ尚】瞪鐣峁┎唤叩膭恿Α?
(1)“小甸集”共產(chǎn)黨人敢為人先的精神。小甸集“特支”的成立,之所以使小甸集鎮(zhèn)成為安徽黨的火炬最早點燃、黨的旗幟最早舉起的地方,其本身就是“小甸集”共產(chǎn)黨人敢為人先精神的體現(xiàn)。“特支”成立是曹蘊真、薛卓漢、曹淵、王培吾、徐夢秋、曹廣化、方運熾等,一批追求救國救民真理進步青年的率先覺醒的使然。沒有他們的率先覺醒,就沒有馬克思主義在壽縣地區(qū)的傳播;沒有他們的率先覺醒,就沒有中國共產(chǎn)黨組織在小甸集的建立;沒有他們的率先覺醒,就沒有小甸集一躍成為我黨在安徽早期革命“圣地”的存在。
(2)“小甸集”共產(chǎn)黨人不怕犧牲的精神!疤刂А眲(chuàng)始人曹蘊真,早年即投身反帝愛國運動,1923年“舉旗”建立小甸集“特支”,1927年秋黨中央擬派其到莫斯科學習、因患肺病吐血未能前往,去世時年26歲。當同志們?yōu)樗牟∏殡y過時,他卻說:“沒有艱苦奮斗、流血犧牲,就不能換取革命的勝利。我把青春獻給黨,革命的鮮花會開得更紅”。曹蘊真英年早逝,充分地證明了他擁有不辭勞苦、不怕犧牲,盡職黨的事業(yè)的崇高品格和操守!靶〉榧惫伯a(chǎn)黨人曹淵,“中山艦事件”后任葉挺獨立團第1營營長,北伐軍攻打武昌時他率第1營作為敢死隊攻城,身先士率,奮勇攀登,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4歲。武昌城被攻下后,獨立團贏得了“鐵軍”稱號。1938年3月19日,周恩來同志給曹淵之子曹云屏(建國后曾任廣州市政府秘書長)致信:“曹淵同志為謀國家之獨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犧牲了,這是非常光榮的,我全黨同志對曹淵同志這種英勇犧牲精神,表示無限的敬意”。
(3)“小甸集”共產(chǎn)黨人勇于奉獻的精神!疤刂А眲(chuàng)始人之一、曾任毛澤東秘書、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1軍政治部副主任的薛卓漢,“五四”運動時他在蕪湖與李克農(nóng)等人發(fā)起抵制日貨斗爭,1930年1月29日遭敵人通緝抓捕時他翻墻脫險,然其家被抄,其妻產(chǎn)后3天被拖至雪地上毒打,不久謝世。1931年冬被張國燾以“莫須有”罪名殺害,時年33歲。毛澤東曾于延安時期和1958年視察安徽時兩次痛惜地談及薛卓漢。薛卓漢為黨的事業(yè),操勞奔波、勇于奉獻的革命精神將永載史冊,為后人景仰。
(4)“小甸集”共產(chǎn)黨人赤膽忠心的精神。在小甸集曹姓家族是第一大戶,這里有創(chuàng)立小甸集“特支”的曹蘊真,有“一門三烈士、光榮吾門庭”的烈士曹淵、曹云露、曹少修(曹淵二哥,曹云露二叔),還有皖北紅軍游擊大隊大隊長曹廣海等。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無論斗爭環(huán)境多么惡劣、多么艱難,他們都能始終如一、對黨忠誠,矢志不移、堅持革命,直到為黨的事業(yè)獻出年輕的生命,真可謂“滿門忠烈”、對黨忠誠的楷模。
(5)“小甸集”共產(chǎn)黨人不計名位的精神!安荛T三烈士”之一的曹云露,1931年參加“瓦埠暴動”,1938年1月任中共安徽省工委書記,4月降任壽縣中心縣委書記,7月降任新四軍第4支隊第2縱隊政委,1939年春降任鄂東游擊大隊2營教導員,10月在“鄂東慘案”中被俘、后遭國民黨鄂東行署程汝懷殺害,時年29歲。曹云露雖因上級對他的誤解,其職務一降再降,但他卻始終能正確對待,不計名位,任勞任怨,革命到底,表現(xiàn)出共產(chǎn)黨人寬廣博大的胸懷和境界。
(6)“小甸集”共產(chǎn)黨人實事求是的精神。“特支”創(chuàng)始人之一、1931年任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的方運熾,在重大原則問題上具有高度的實事求是態(tài)度。黨的六屆四中全會后,王明進入中央政治局。他憑著在蘇聯(lián)留學時對王明的了解,向中央反映:王明是一個沒有實際革命經(jīng)驗且喜歡夸夸其談的人,不適合擔任中央領導的重任。是年底,轉(zhuǎn)任皖西北特委書記的方運熾,看到張國燾在“肅反”中的“左”傾做法,給革命事業(yè)帶來了極大危害,指出:“肅反決不是殺害的問題,而是要嚴密自己的組織”,“僅憑個人懷疑就馬上逮捕是不正確的,一方面幫助了反動派,一方面使群眾不安”。后來雖被張國燾以“肅反不力”為借口,予以無情的折磨,于1932年9月隨紅四方面軍西進途中犧牲,時年26歲,但方運熾堅持真理的主張是正確的,其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態(tài)度永遠值得我們共產(chǎn)黨人學習和記取。
(袁興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