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久久久久中文视频字幕_视频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在线_av免费网址在线观看_日本免费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
|
|
|
|
|
|
|
|
|
 
首頁 > 文體新聞 > 舊物志
q
 懷新平系列言論專欄
 以更高標準推進生態(tài)修復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業(yè)融資難
 營造直播帶貨良好生態(tài)
 重視城市發(fā)展新舊動能轉換
 讓“春申號”駛向更富文化認同的未
 跨越國界的“生命種子”,傳遞大愛
舊物志
【字體: 】 發(fā)布時間:2016/3/28 10:15:42   【打印】【關閉】
  1、凡淮南日報社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淮南日報社所有,任何網站和媒體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2、已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本網作品時必須注明“來源:淮南網”和作者名字;3、對違反以上兩條聲明的網站和媒體,淮南日報社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之于老家,我曾試圖找尋一個合適的詞語來表達我的理解和情感,可惜的是,我失敗了。我也曾試圖梳理在老家生活時的影像,想把它們連綴成一幀畫面,可惜的是,我依舊失敗了。我記起的——關于老家的——更多是那些已逝或漸逝的舊物們……

      走失的竹籃

      竹籃是沒有腳的,它的腳就是父親的腳。

      這只竹籃是父親花一塊錢買回的,圓底撇口,俗稱“鴨嘴籃”,時間還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期。父親買回它主要用來賣豆芽。那時我們家還沒有拉院墻,三間正房也剛蓋上不久,用的磚頭是本村土窯出產的黃土青磚。為還賒欠土窯的磚頭錢,父親在正房旁邊用木頭和泥籬笆搭出一小間“半面廈子”(一種沒有屋脊的簡易棚子),里面放上幾口陶制的薄皮缸,用來生產豆芽。
我聽父親說過,有人做豆芽,會在豆芽缸里加化肥,這樣長出的豆芽又白又胖。但我家是從來不放這些的,只澆井水,所以長出的豆芽都是細長型的,很是苗條。每天早晨天不亮,父親把豆芽裝進兩只蛇皮袋里,搭在一輛老舊的永久牌自行車的后座兩旁,一邊車把上掛著那只竹籃,另一邊掛著一桿鉤秤,就出門去了。那幾年,父親帶著竹籃走遍了故鄉(xiāng)的十里八村,自行車輪碾遍了集鎮(zhèn)的柏油路和鄉(xiāng)下的土路……
后來,那只竹籃就走失了。
其實也是因為我的不經心。一個冬天的午后,父親賣完豆芽回來,我像往常一樣把竹籃掛在正房的窗臺上,晾一晾里面的水氣。晚上時卻忘記把它拿進屋里了。第二天,竹籃不見了。父親倒也沒責備我,只是惋惜地說:“唉,用了好幾年了,猛一下丟了,怪可惜的!币患胰嗣χ榭词欠襁有其他東西丟了,最后發(fā)現(xiàn)丟掉的只是這只賣豆芽用的竹籃。母親說:“算了,說不定是誰從這路過,順手帶回家用了呢?”母親的話緩解了我內心的自責。從那之后,我家再沒丟失過其它東西,那只竹籃是個唯一。
現(xiàn)在,我們家早已不再做豆芽了,“半面廈子”也早翻蓋成了平房。可每每我都會想起那只掛在父親自行車把上的竹籃。在我心中,我始終認為它沒有丟,只是走失了,像是一位在外迷路的孩子。很多時候,我都在想,或許哪一天,它在外累了、倦了,就會回家的……
不死的梧桐
這些年,那個梧桐樹菜墩一直躺在老屋窗下的雞籠里。身上縱橫交錯著菜刀劈砍的痕跡,過去的風光不再了,變成了一塊黑乎乎的爛木頭。母親舍不得燒它,拿它壓雞窩。雞在它身上又跳又蹦地,還在上面蹭尖尖的喙。
多年前,我家從村西頭搬到村東頭,在一片麥苗環(huán)繞的空地里,蓋起了三間磚瓦房。父親看門前有點空蕩蕩的,就上街買了棵法國梧桐,栽在房前的窗下。那時,我還在讀小學。上高中時,梧桐樹已經是合抱之木、亭亭如蓋了。每年夏天,梧桐樹在門前投下濃厚的陰涼,我和姐姐常常坐在陰涼里剝蠶豆,看雞和狗在門前的空地上溜達。那時,父親還沒有患糖尿病,母親的身體也很好。吃飯時,一家人坐在陰涼里,吃煮蠶豆貼饃饃,偶有一兩片樹葉落在碗里,父親就會用枯瘦的手指把它揀出去,一邊開著玩笑說:“呵呵,今天我這飯燒的有味兒吧?連樹葉都忍不住來嘗嘗了!”抬頭看看,陽光正從梧桐樹葉的間隙里投下來,在父親的肩頭灑下斑斑的痕跡……
我上大學的那年冬天,一只黃鼠狼竄上梧桐樹,去叼蹲在上面的雞。父親半夜里爬起來跟黃鼠狼搏斗,一棍子打跑了黃鼠狼,可惜一只雞的腿已被咬殘了。母親就說:“這樹長得太大太高,雞蹲在上面不安全。再說樹離房子也太近,刮大風下大雨的也不安全,不如砍了吧!贝禾鞎r,父親便把樹砍了。細小的枝條成了柴火,粗大的樹干做成了家里的條幾,唯有強壯的樹根沒有用處。后來,父親把它拉到集上,請人鋸成了一個大菜墩。
梧桐樹在我們家長了十年,終于完成了華麗的轉身。
從一棵小苗到參天大樹再到家用物品,梧桐樹依舊“活著”:條幾還擺在老屋里;菜墩盡管廢棄了,但還“守護”著雞窩。家里用過的東西多有靈性,哪怕是一棵樹一件物都不會“死”,因為它們的生命永遠“活”在家里每一位成員的心中……
干涸的藕塘
曾讀一首宋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敝皇俏壹业呐禾吝_不到“接天”,“無窮碧”也只能想象而已。
我家的藕塘小,是蓋房子時取土墊地基挖出來的。藕塘呈長方形,橫亙門前,東西走向,長寬都不超過10米。也不深,一米的樣子。待到春末夏初,一根根的藕箭沖出水面,盛開出一張張碧綠的蓮葉來。盛夏,小塘里的荷葉滿了,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挨挨擠擠的。葉與葉之間,還會夾著粉的白的花苞。每天清晨,父親都會到塘邊轉一轉,看水珠在荷葉上滾來滾去。有時遇到剛剛開放的蓮花,我就會央求父親摘下來,父親就會說:“花再漂亮,也只是看起來好看,摘下來就沒有用了。真正有用的是花落后結出的蓮子,那蓮子雖不好看,卻是用處最多的!备赣H樸實的語言中,蘊含著對生活的態(tài)度和對做人的理解,可惜我那時小,并不能懂得其中的深意。
那時對于我來說,藕塘能否帶給全家一些經濟收入,是不關心的。我所歡喜的是藕塘帶給我的孩童時代的樂趣。夏天,撿一根小樹棍,栓著一根長棉線,棉線的盡頭系上一小團野麻葉,就可以在藕塘里釣蛤蟆;怕曬,就偷偷地摘一片大的荷葉,頂在頭上擋太陽;或者趟著淺水去塘中心摘蓮蓬,剝里面的嫩蓮子吃。到秋天時,把那些干枯的帶小刺的葉莖掰下來,當“狼牙棒”舞著玩;或者拔開軟泥,掏出嫩嫩的藕頭當零食吃,那種甜脆和清爽的味道不下于瓜果。冬天,藕塘的水干了,所有的荷葉都枯死了,父親就會挖開冰凍的泥土,從黝黑的淤泥里掏出一節(jié)節(jié)瑩白的蓮藕來。我和姐姐就會跑前跑后地忙活,幫著父親把蓮藕從泥坑里抬出來,再拿到井邊去清洗。盡管勞累,但豐收的喜悅始終洋溢在一家人的臉上……
這些記憶,現(xiàn)在翻騰起來,還是倍感親切,閉上眼仿佛就在昨天。后來,村里修路要占去我家的半個藕塘,當時還是村干部的父親二話沒說就把藕塘給填了半邊。余下的半邊在后來的兩年里也漸漸淤平,以致最終干涸了。
但每年春天,幾場春雨一沐,還偶有一兩枝藕箭執(zhí)著地從原地鉆出來,只是羸弱不堪、不成樣子,最后也枯死了。我想,大概是早年遺留的老藕還在眷戀著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每年都要回來看一次吧?只是今年開春到現(xiàn)在,仍不見新芽的蹤影。前幾天又落了幾場小雨,我猜那干涸的藕塘里,該冒出新的藕箭了吧?
作者簡介
劉剛,男,1977年生,鳳臺人,謝家集區(qū)作協(xié)會員。先后在各類報刊雜志發(fā)表詩歌、散文、小說等近百篇。部分作品被《校園詩行:陽光樹》和《校園文學集萃》等收錄,曾獲第三屆安徽省優(yōu)秀童謠評選一等獎。

謝家集·劉 剛

(責編:湯寧  初審:孫繼奎  終審:沈國冰)

|
|
|
|
|
|
|
|
|

皖ICP備07008621號-2 皖網宣備3412015007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4120190007號 
主辦:淮南日報社 版權所有:淮南網
如果你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與我們聯(lián)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淮南網"。
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兄x您對淮南網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