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衣縮食卻年捐款逾萬元助學
古稀“園丁”18年一片丹心育桃李
“一生平凡,生活簡單;粗茶淡飯,煙酒無緣;晚年有福,吃住不愁;做點善事,快樂自我;爭取死后,一無所有”。這是一位76歲老人對今后的打算。
老人希望自己身體健康,通過省吃儉用和合理理財來積攢更多財物幫助他人;老人希望自己過世后,悉數(shù)捐贈個人微薄的財物,用其中一半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另一半用于捐助祖國的國防事業(yè),為國家強大盡一份心意。
在物欲橫流的當下,老人一番肺腑之言,令記者動容之余,心中不禁涌起深深的敬意。老人叫陶傳輝,是潘集區(qū)教育局退休教師,曾先后在潘集區(qū)幾所學校任教。12月20日,記者采訪了這位老人。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近日,淮南的天氣日漸寒冷,潘集區(qū)實驗中學的小婷、小鑫和洋洋三位同學都收到了一份特別的冬日禮物:200元“取暖費”。
“這三名同學的家庭都非常貧困,200元錢不多,給他們買件棉衣!本柚毨奶諅鬏x老人這樣告訴記者。
“貧困不可怕,你們一定要堅持奮斗,只要努力,一切都會好起來;你們一定要做好人,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陶傳輝老人深情地對三個孩子說。
捐助三個學生,每人200元,共600元,這是不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呢?
“陶傳輝老人2013年向潘集區(qū)實驗小學、實驗中學、賀疃中心學校、架河二中、夾溝中心學校、市二十一中等多所學校多名貧困學生捐款,總金額已超過1萬元。陶傳輝老人從1996年開始為貧困學生捐款,一直持續(xù)至今,近些年其每年捐款金額都在1萬元左右!迸思瘏^(qū)教育局教研室主任丁守忠告訴記者,陶傳輝退休前是潘集區(qū)教育局教研室工作人員,現(xiàn)在他的捐款對象主要面向潘集區(qū)貧困學生。
俯首甘為孺子牛 一片丹心育桃李
12月20日上午,記者來到陶傳輝老人位于南山村的家。
老人的一雙兒女已經(jīng)成家立業(yè),喜歡安靜的他一個人過著清貧生活。自己腌制的蘿卜干、曬的山芋干和洗曬的花生等咸菜、雜糧堆放在客廳一角,老人說,自己弄的東西既干凈衛(wèi)生,吃起來有營養(yǎng)又節(jié)省?蛷d里擺放著一張簡易的方桌和五張大小不一,高低不等的凳子,老人家里沒有電視機,在臥室里,除了一張床和鋪蓋外,別無他物。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抽煙不喝酒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早晚去散散步,閑暇時看書讀報外,與他相伴的便是1981年購買的那臺收音機了。
陶傳輝老人聽力不大好,但是他思維敏捷,精神矍鑠。老人告訴記者,他是潘集區(qū)夾溝鄉(xiāng)人,于2000年退休于潘集區(qū)教育局教研室。1934年出生的他,家境極其貧寒。20世紀60年代,憑借堅韌的毅力和進取的精神,老人考取了本科院校。這一路走來,他得了很多人的幫助。
1996年,當看到一些農(nóng)村的孩子,因家庭貧困或其它原因而失學時,陶傳輝老人想起自己小時候?qū)W習的渴望,以及他人對自己的幫助。雖然此時的老人還背負著債務(wù),但是他毅然決然地拿出1200元寄給了潘集區(qū)部分中心學校,資助那些面臨輟學的學生。從那以后,老人一直通過書信、面對面交流和捐款捐物等方式,關(guān)心、關(guān)注、關(guān)注著農(nóng)村貧困學生的成長。尤其是近些年,老人利用退休后的空閑時間,足跡遍布潘集區(qū)內(nèi)中小學校,走訪廣大師生,先后拿出數(shù)萬元現(xiàn)金,讓近200名家庭貧困的學生得以順利完成學業(yè),有的學生還如愿考上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和大學。
“一個人的追求有很多種,有人想升官,有人想發(fā)財,但是我覺得人不能僅僅為自己活著,還要為他人而活!碧諅鬏x老人說,在每月一次的家庭會議上,他都會給自己的后代們說這些道理。
“我要留一點精神財富給后代!”采訪結(jié)束時,陶傳輝老人堅持著要送記者到樓下。揮手告別,記者永遠難忘站立在寒風中,老人棉襖上那醒目的補丁,以及他無比倔強的眼神。
陶傳輝老人(左二)捐款給貧困學生。(潘集區(qū)教育局供圖)
(記者 張昌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