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和表揚都是常見的教育方式,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工作的開展。對那些工作出現失誤或表現欠佳的同志給予批評,促其改正,本無可厚非,也非常必要。但有的人特別是某些領導在開展批評時,只“批”不“評”,批者盛氣凌人,橫加指責,肆意發(fā)泄,而被批者則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自己的問題究竟出在哪里,應該怎么改正。如此只“批”不“評”,很容易挫傷被批評者的進取心和積極性,造成逆反心理,也影響內部團結,削弱團隊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對工作有害無益。
批評,既要“批”,又要“評”,切莫只“批”不“評”。因為批評的最終目的在于增進團結,促進工作的開展,那么,就必須要在實事求是地指出缺點的基礎上,析事明理,做好“批”的下篇文章——“評”。一要評之有據。批評之前,務必要把事情的經過了解清楚,準確掌握第一手情況,才能有的放矢地“評”。二要評之有理。既要辨是非、講道理,還要有條理,循循善誘,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三要評之有度。要考慮到被批評者的承受能力,講求批評的藝術和火候,不能諷刺挖苦、扣帽子、揪辮子、打棍子,不能搞“秋后算賬”和“無限上綱”,要因地、因時、因人而宜,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要評之有情。只有了解掌握被批評者的所思所想,真正與他們打成一片,和他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帶著感情去開展批評,才能幫助被批評者從思想上清醒認識缺點和錯誤,在行動上徹底改正。
批評,是由“批”與“評”兩個部分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在進行批評時,要將“批”和“評”有機結合起來,要講究方法和藝術,真正讓批評成為認清缺點、改正錯誤的“醒腦液”,成為增強團結的“潤滑劑”,成為確保各項工作任務順利完成的“助推器”。
(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