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8日電(記者朱玉、肖春飛)
【解說】時光,總是在小小的細節(jié)上撲面而來。像一位慢條斯理的老人,告訴年輕的我們:這里有往事。
這恐怕是全中國最獨一無二的門牌了。街道是21世紀的街道,而門牌號碼還停留在近百年前。
歷史可能總是從小街開始的。正如那個比利時的咖啡館一角,醞釀出了國際風云一樣,這間小房子是在中國歷史上,有石破天驚之效的政治大舞臺。
它時刻提醒著我們,當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已經(jīng)走過90年后,不要忘記自己為什么出發(fā),以及從哪里出發(fā)。
上海原望志路106號,中共一大會址
將近一個世紀前,這里叫法租界。就連望志路的名稱,也是一個法國人的名字。
那是一個悶熱的夏天,一群穿著各式各樣衣著,操著各式各樣口音的人,走進了這所房子,召開了一次被后人銘記于史冊的會議。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討論正式成立中國共產(chǎn)黨的問題。
這是一次年輕人的會議。在出席者之中,最為年長的何叔衡,又被稱為何胡子的,不過45歲,最為年輕的只有19歲。30歲以下的有9位,占了五分之三,有幾位代表甚至還是在校學生。出席者的平均年齡只有28歲,正巧是出席者之一毛澤東當年的年齡。
年輕人聚在一起,又是討論讓人熱血沸騰的話題,不免有些激動。今天的我們,已經(jīng)不知道當年從這條僻靜街道上偶然路過的人,是不是注意到了從門窗中傳出來的滾燙字眼。但是,據(jù)史料記載,從街上確實可以聽到共產(chǎn)國際代表馬林那滔滔不絕的大嗓門兒。
時隔二十四年后,中國共產(chǎn)黨已有胸容百川、氣吞八荒的大氣象。
時逢中共七大預備會。已成為領袖的毛澤東,面對著臺下那些景仰的目光,感慨地回憶當年一大的情景時說:當時對馬克思主義了解有多少,世界上的事如何辦,也還不甚了了。所謂代表,哪有同志們現(xiàn)在這樣高明,懂得這樣,懂得那樣。什么經(jīng)濟、文化、黨務、整風等等,一樣也不曉得。當時我就是這樣,其他人也差不多。
然而,就是這群被毛澤東自己稱為年幼無知,不知世事的年輕人,領頭掀起了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同期】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 齊衛(wèi)平
它是這個中國社會在尋找一種新的政治力量的一個結(jié)果,就是從五四前后這個中國社會來看,它確實體現(xiàn)了這個中國社會是,從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一直發(fā)展到建黨前后,歷經(jīng)多次的改革革命,但是最后中國社會沒有任何的面貌性的變化,所以這個時候確實是在呼喚一種新的社會政治力量,所以中國共產(chǎn)黨盡管這五十幾個代表,它確實是反映了這樣一種社會的需要,它是我們從它的思想,它的活動方式,它的目標取向來說,它都是代表了要形成一種新的政治力量,來改造中國社會。
【解說】1956年,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來到一大會址視察,感慨萬分,欣然題詞:“作始也簡,將畢也鉅”。
這句話出自《莊子》,意味著共產(chǎn)黨的事業(yè)在初創(chuàng)期很簡單,但使命崇高、道路曲折,要不斷前進,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今天看來,仍很貼切。
故地重游,董必武必定是百感交集。
但令人百感交集的,還有這座城市。
這是一個讓中國人內(nèi)心百味雜陳的城市。
1840年后,在英國人對沒落帝國壓抑不住的輕蔑中,吃了敗仗的清政府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從此,中國國門洞開。
中國人不但要賠著笑臉,眼看著別人在自己家翻箱倒柜,明拿明搶;而且,要為打上門來的強盜支付戰(zhàn)爭費用。
擁有治外法權(quán)的租界,這種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特有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中國上海的土地上。而北洋水師的龍旗,沒有飄揚在艦首,卻消失在黃海的波濤中。
當時的中國,獨立主權(quán)的喪失和大變革時代具有的社會動蕩相伴而生。
1915年夏,得知《二十一條》簽訂,上海的雜志專門發(fā)表了國恥專號,希望民眾感知亡國之痛,奮起救國。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學生毛澤東親手寫下了《明恥篇》,幾乎是字字噴血地寫出:何以報仇,在我學子!
眼看國之將亡,一批具有憂患意識的知識分子,不甘再過銜恥而生的日子,探索實現(xiàn)救國自強的道路。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擔任主編的《青年雜志》在上海正式出版,這就是后來被譽為“新文化運動興起標志之一”的《新青年》前身。當讀者們翻開創(chuàng)刊四年后的這本雜志時,發(fā)現(xiàn)整本雜志都在介紹一個學說——馬克思主義。
中國革命的種子,在民族危難之際即將發(fā)芽。
【同期】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主席 李前寬
當我真正了解歷史的時候,我覺得還真的就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國家,在近代史上是真是長期以來被帝國主義列強所霸占,民族遭受了災難,軍閥混戰(zhàn)這么一個中華大地上,沒有一個黨沒有一個追求,沒有個綱領沒有一個民族,國家的這么一個走向,或者沒有這樣一個走向人們引領著大家往這個方向走,這個民族就亂了套了。
【解說】有多少歷史,就有多少疑問。
中國革命是從廣闊的原野上沖殺出來的,農(nóng)村的小米和大棗,讓中國共產(chǎn)黨漸漸身強力壯,最后長大成材。
但是,第一朵火苗,最初為何點燃于當時的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
【同期】華東師范大學特聘教授 楊奎松
它起碼具有幾個條件,一個條件就是上海本身它是一個現(xiàn)代化工業(yè)的一個城市,就在亞洲是比較少的這么一個大城市。另外一個就是它是一個,有很多租界,那么這個共產(chǎn)黨的這樣一個成立,包括它的活動,很大程度都是秘密的、地下的,那么如果在其他的一些地方,如果沒有租界,或者租界的這個人員的來往不夠多的話,這個租界本身不夠大,不夠復雜的話,那么從事這樣一些地下的這些工作,包括組織活動等等,那它會受很大的一個妨礙,甚至有很多很大的危險。
【解說】這些為理想的中國而聚在桌邊的年輕人,這些一提起中國忍辱偷生的日子,就淚水橫流的熱血男兒,此時,不知道腦海中有沒有浮現(xiàn)出中國古人常說的一句話:天將降大任于斯人。
也許是初生時就與危險打交道,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90歲生涯中,從來就沒有什么平坦的道路。這是一個注定在困難和考驗中九浸九泡、九蒸九煮,而后百煉成鋼的政黨。
大風大雨來得很快。同樣是在上海,1927年的四月,習慣用筆桿子說話的共產(chǎn)黨人,遇到了槍桿子。在這次大屠殺中,初出茅廬的共產(chǎn)黨人損失慘重。
只有到了這里,人們可能才會深切地意識到,當時的十里洋場,不僅有歌聲,還有如此慘烈的犧牲。
這里原是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部分舊址。1927年至1937年間,這里關押和殺害過數(shù)以千計的革命志士。
這個圓圓臉的姑娘叫馮鏗。她利用平時乘電車的間隙,為丈夫編織了一件藍色的羊毛背心,后來,丈夫又把背心讓給她穿。
只有23歲的女共產(chǎn)黨員,在1931年最寒冷的季節(jié),穿著這件衣服走上了刑場。新中國成立后,就在這塊空地上,曾發(fā)掘出幾十具烈士的遺骸,還有一件邊緣已經(jīng)腐爛、上面留著清晰彈痕的羊毛背心。
烈士的就義之地,今天,生長著不知名,卻最具生命力的野花,孩子們的笑聲隱隱傳來。
英烈有靈,鮮花有情。整整80年后的今天,人們?nèi)圆荒芡涍@位在花季就告別人世的女孩子。
在黑暗得幾乎看不清自己手指的牢房里,那些早早離去的人們,留給我們的遺產(chǎn)是他們在墻壁上刻下的詩句。那里面包含著他們的理想和無法計數(shù)的豪邁:
龍華千古仰高風,壯士身亡志未窮,墻外桃花墻里血,一般鮮艷一般紅。
沒有人從開始就預知終點如何。
曾經(jīng)在這張桌子上共商大計的年輕人,也就是中共最早的締造者們,有人成為中國的領導者,有人為理想獻身,有人背離革命而去,也有人背負了千古罵名。
有大義凜然的犧牲,就會有寡廉鮮恥的背叛。13名一大代表,命運迥異,各有不同。
這個坐在后排的年輕人,叫王盡美。
幾十年后,毛澤東還對他有很深的印象:耳朵大、長方臉、細高挑,說話沉著大方,很有口才,大伙都親切叫他王大耳朵。
吹拉彈唱樣樣皆通的王盡美,不講大道理,只說百姓話,把才華都用在了宣傳革命上。他編寫了許多適合不同階級又朗朗上口的歌謠,在群眾中廣泛流傳。
終日在外奔忙,王盡美無暇照顧家中老小。
【同期】王盡美兒子 王杰 89歲
到山東,家里也不知道,那么接著我父親的那個信,她(王盡美母親)才知道我父親平安無事在外邊,他說我很忙,也沒有時間到家,家里只管放心,沒事。那么所以我那時候在家鄉(xiāng)農(nóng)村,那時都有小名,我有小名叫來信,來信就是我父親來的那個信,父親來了個信就叫來信。 【解說】由于長期工作積勞成疾,王盡美得了肺結(jié)核。在那個年代,這個病是不治之癥。
1925年,王盡美病逝于青島。病逝前,他是中共山東省委的負責人。
王盡美原名叫王瑞俊,他正是為了實踐理想,改掉了自己的名字。他希望以盡心盡力之努力,換來盡善盡美之中國。
在一大代表中,他是最早也是最年輕就離開人世的,也是留下文字資料、圖像和生活物品最少的一位。
這張照片,是王盡美存世的唯一一張照片。親人們費盡心機才把它完整地保留到了新中國成立后。
【同期】王盡美兒子 王杰。福箽q
我奶奶把它,農(nóng)村里面那個墻都是土墻,用布包起來,包起來以后把那個墻往上蹬,往上蹬把這個照片放在里邊,放在里邊外面都是泥,看不出來,這個照片就這樣保存下來的。
【解說】80多年后,王盡美的兒子王杰帶著后代來到了一大會址紀念館。
紀念館特許王杰進入擺放父親蠟像的地方,完成了一次從來沒完成過的合影。
這是讓所有人鼻酸的合照。已經(jīng)80多歲的兒子,依偎在永遠20多歲的父親身邊。從3歲起就失去了父親的孩子,這時候離爸爸的懷抱那么近。
2010年春節(jié)后,按照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的慣例,一大會址又開始了長達幾個月的修理工作。
【同期】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館長 倪興祥
我一直把自己看成是我們共產(chǎn)黨誕生地的這個看門人,所以非常,這么多年來除了保護好黨的誕生地這個舊址,因為這個里面是我們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和發(fā)展的事物見證,太重要了。
但這棟上海典型的石庫門房子,當年沒有見證中共一大的全過程。會議的中間,一個陌生人闖進了會場。
會議當即休會,代表們暫時散去。沒有多久,巡捕們將會場圍住。
一大會場同時也是代表之一李漢俊的住所。巡捕們搜查了李漢俊的書架,看到了上面全是宣傳社會主義的書,教訓了李漢俊一頓后散去。巡捕們百密一疏的是,他們忘記了搜查李漢俊的身上。他的衣袋中,放著正在討論和擬定的中國共產(chǎn)黨黨綱草案。
【同期】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黨史專家 陳勝華
其實那個時候,我們黨是處于一個非常艱難的情景,為什么,全國只有50多名黨員,而且加上反動勢力的宣傳,其實對共產(chǎn)黨是視為洪水猛獸的樣子。
【解說】當中國共產(chǎn)黨一詞經(jīng)常在我們的耳邊出現(xiàn)時,可能有人會問一個問題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名字是怎么產(chǎn)生的?誰最早給這個孕育期間的政黨起了大名呢?
迄今為止,有據(jù)可查的,是蔡和森。在法國留學的他,雖然沒有來得及回國參加中共一大的召開,但是,他在1920年給摯友毛澤東的信中提出,要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chǎn)黨。
11年后,這位才華出眾的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卓越領導人,也犧牲在未竟的事業(yè)上。他和他的眾多戰(zhàn)友一樣,具有真正的英雄色彩:耕種,但沒有參加收獲。
在李達夫人王會悟的建議下,一大轉(zhuǎn)移到了浙江嘉興南湖繼續(xù)召開。代表們聽著遠遠飄來的留聲機聲,嚴肅地討論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綱領。
90年前,滬杭鐵路從上海到嘉興快車需要3小時,拉動那些一大代表的,是老式的蒸汽機車。今天,高速列車走過這片錦繡山河,只需要二十多分鐘。
時間有了變化,中國的速度也有了變化。
煙雨樓下,孫中山,毛澤東,一個個偉人曾從此走過。
與當年坐在船上討論中國前途的一大代表一樣,他們的共同話題是救中國。
如今,無論是偉人,還是當年的青澀少年,均已成為永恒。
紅船幾十年來停靠于此,但從這條船上誕生的中國共產(chǎn)黨,卻已直掛云帆,風行萬里,并自信地領航中國。
【同期】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館長 倪興祥
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向全世界宣告了,古老落后的中國從此以后有了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以共產(chǎn)主義為奮斗目標的這樣一個全國統(tǒng)一的無產(chǎn)階級政黨,所以毛澤東同志說中國成立了共產(chǎn)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從此以后中國革命有了領路人,有了主心骨,所以這個是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了。
【解說】紅船不但成就了中國共產(chǎn)黨,也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緣。
俞金春、倪瑛夫婦今年要度過三十年的銀婚紀念日。當年,帥氣的軍人俞金春認識倪瑛時,梳著大辮子的姑娘正是南湖革命紀念館的講解員,黨的出生地,也是他們初識的地方。
幾十年過去了。倪瑛已經(jīng)不擔任講解員的工作,但她的心并沒有遠離南湖。
【同期】原南湖革命紀念館講解員 倪瑛
我始終牢記一條,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黨員,我是從一大出來的,我一生當中我就是牢記這句話,我是從一大紀念地出來的。
【解說】曾工作在紅船邊的章水強,為南湖先后建起兩座紀念館,付出了大半輩子的時間和精力。自稱為紅船守護人的他,如今退休了。
【同期】原南湖革命紀念館館長 章水強
晚上的健身鍛煉身體我基本上在南湖繞圈,看看這個南湖也覺得很舒服,這幾年建設的應該說越來越美麗是吧,南湖,作為我自己這幾年就是說,也想經(jīng)常能夠看到南湖了,我把自己的房子也買到了南湖。
【同期】章水強夫人 王莉
只要一刮風一下雨,他會從床上嘣的就起來,起來他就是覺得船會不會有風險,被風給吹了,沒固定住啊,沒怎么被撞了被什么,他經(jīng)常會有這種現(xiàn)象。
【解說】1999年,就在這條路上,兩處工程幾乎同時動工。一處是中共一大會址,另一處是一墻之隔,名叫新天地的都市旅游景點。
目前,無論是一大會址,還是新天地,人氣都十分旺盛。
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中國共產(chǎn)黨曾在這里迎風而上。熟知歷史的人會明白,我們過去曾遇風浪,我們前方依然有風浪。但,總有一種力量能帶領我們破浪前行。
在這里,每天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面孔,聽到世界各地各式各樣的口音,嘗到全球各式各樣的美食。
世界在這里打量著中國,中國也在這里接納著世界。
但,與90年前的不同是,中國人的街道,不再用外國人的名字命名。
中國人從這里走上了一條自己開辟的道路,名字叫“中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