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給錢就不辦事的人是‘暴力腐敗’。像我這樣,在為人辦好事的情況下收點錢,是溫和的。所以,我說自己是一個溫和腐敗的縣委書記!边@是最近落馬的云南省麻栗坡縣原縣委書記趙仕永因為向記者發(fā)表一番“貪腐感言”,其被人冠以“溫和腐敗”新名詞的發(fā)明者而名聲大噪。
任何一種腐敗都是腐敗,不管它是以“溫和”的名義出現(xiàn)還是以“粗魯”的名義出現(xiàn)。不給錢不辦事與辦事就收錢,“溫和腐敗”與“暴力腐敗”,只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沒有本質(zhì)的不同。然而,所謂的溫和腐敗,其陰險程度比那些明目張膽者更可惡。因為暴力腐敗是公開承認(rèn)自己是壞人,而“溫和腐敗”卻還打著為人辦事的旗號,就像一個殺人者,殺人之前,還要被殺之人感謝他。如果說“暴力腐敗”是貪腐急性病,因太猖狂,往往激起極大民憤,腐敗得快,被查也快,倒得也快。“溫和腐敗”就是貪腐慢性病,潛伏期更長,造成的隱性危害會更大,一旦發(fā)現(xiàn),只怕也是病入晚期,無可救藥了。趙仕永的驚人之語在徒增笑料之外,掩蓋在其荒唐言論背后的真實心態(tài)卻值得探究。隨著反腐工作的持續(xù)深入,越來越多的腐敗分子已不再是“暴力”對抗,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隱蔽的“溫柔”攻勢,應(yīng)當(dāng)引起我們足夠的警惕和重視。
(孫 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