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歷史的縮影 講述城市的文明
——讀《偉大的中國大運河》
同樣介紹一個人、一處景、一件物事、一段歷史,有的人講來干枯乏味,令人昏昏欲睡,而有的人講來妙趣橫生,引人入勝,講述者不同,呈現(xiàn)的方式不同,給受眾的感覺天差地別。毫無疑問,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一個很好的講述者,由其編著的《偉大的中國大運河》用簡明的文字、精美的圖片,圖文并茂地向讀者展示著大運河的今昔。無論是圖片還是文字,都經(jīng)過精心的挑選和剪裁,每一言每一語,每一幀每一幅都切中讀者的審美。
于很多讀者而言,這本書掂在手里沉甸甸的,沉不只是因為書本的分量和手感,更是因為歷史的厚重。全書從世界的運河講到中國的大運河,從2500余年前春秋時期開鑿的古邗溝講到“詩路”雅意綿延至今的浙東運河。在謀篇布局上,以大運河的十大河段為敘事脈絡,將全書分為通惠河、北運河、南運河、衛(wèi)河(永濟渠)、通濟渠、會通河、中運河、淮揚運河、江南運河、浙東運河十個篇章,每一個篇章都羅列了不同河段兩畔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風物及人文勝跡,更有文物、地圖、照片、示意圖等作為輔證。間或,穿插文人吟詠的詩句,使得運河的氣韻更顯靈動,仿佛它是活的一般。不知不覺,將人從現(xiàn)實中剝離開來,帶回到幾百上千年前,得以看見運河兩岸的風光和場景,伴隨著鬧與靜、盛與衰的演繹,走過一程又一程、一年又一年。
如果將讀者比作游客,《偉大的中國大運河》好比是一張描述詳盡的導覽圖,標記著運河邊上值得一觀的景點,又似一個口才極好的導游,為我們將大運河的自然風貌和歷史人文娓娓道來。有意思的是,書中的許多知識我們此前并不了解,卻沒有丁點的生疏感。這種感覺,就好像小時候聽隔壁學識淵博的長者講故事,講關于一條河的歷史,講河道兩邊的四時風光,講過去曾經(jīng)發(fā)生的故事,講它給城市發(fā)展帶來的改變……
不同篇章的內(nèi)容自成體系,但又不是完全割裂。正如書的序言里所寫:“本書將大運河沿岸的18座城市串珠成線,從河段演變、城市歷史、地貌建筑、水利科技、文化遺產(chǎn)等角度,展現(xiàn)了中國大運河多樣的風土人情、深厚的歷史底蘊、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某種意義上來說,《偉大的中國大運河》借著大運河的前世今生,為我們呈現(xiàn)了既有高度又有溫度的中華歷史和城市文明的縮影。這縮影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多維的——有過去,有現(xiàn)在,有沿革,有變遷,有底蘊,有特色。
就文章的體裁而言,《偉大的中國大運河》當屬說明文,語言嚴密準確,通俗易懂,文字樸實無華,沒有故弄玄虛的味道,而是基于客觀事實進行科普與闡述。
水能覆舟,亦能載舟。河流是阻隔交通的屏障,也是連接兩岸的紐帶,還常常是文明的起源之地。逐水而居,依水而生,因水而興,自古以來,傳統(tǒng)村鎮(zhèn)的選址幾乎都與水系有著密切的關系。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發(fā)展之源。民間有句俗語,叫作“要想富,先修路”。在沒有飛機、沒有高鐵、沒有汽車,交通遠還沒有今天發(fā)達的古代,舟楫是人們出行、運輸?shù)闹饕问健τ诖粊碚f,有一條寬廣無垠、四通八達的河流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比如大運河。皮日休《汴河懷古》的其中一首寫道:“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千里運河,連通南北,不知道造福了多少國人。古代南方的士子文人進京趕考靠的是它,商賈販夫南來北往靠的也是它,堪比國之大者的漕運離不開它,就連乾隆六下江南,也是沿運河而往……歷史書上抖落幾片碎紙屑,十之八九就有多個耳熟能詳?shù)墓适屡c大運河有關。
我在讀《偉大的中國大運河》的時候,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我所在的城市慈溪,位于后海之南,是寧波下轄的一個縣級市,亦即是浙東運河的所經(jīng)之地,故而看到浙東運河篇尤其讀到介紹寧波的文字,倍覺親切。作為中國大運河三大組成部分之一,浙東運河是我國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它西起杭州西興,東至寧波甬江入?,全長250余千米,將內(nèi)陸的大運河與海絲之路相連接,為推動中外商貿(mào)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浙東何以繁華?便利的水運交通對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著非凡的意義與作用。據(jù)說,浙東運河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200千米航道,被稱為“當代正在使用的活態(tài)的交通博物館”。
當然,本書亦存在著些許小瑕疵。比如“越窯青瓷的千鋒翠色”部分,“鋒”字疑是“峰”字之誤,陸龜蒙《秘色越器》詩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蓖瑫r,將越窯青瓷視作紹興地區(qū)的代表產(chǎn)物也有待商榷。事實上,把它放在寧波一節(jié)里更為合適。
“一部陶瓷史,半部浙江造!睆默F(xiàn)有的史料來看,以寧波慈溪上林湖區(qū)為代表的越窯,不但是中國瓷窯的開山始祖之一,而且是中國瓷窯中最負盛名的瓷窯,它以其青瓷產(chǎn)品之精美獨特,在中國前期瓷史上占據(jù)了無可比擬的崇高地位,到了三國兩晉時期,青瓷的生產(chǎn)技術更是唯越窯馬首是瞻,到唐代進入全盛,成為執(zhí)青瓷生產(chǎn)之牛耳的名窯,其繁華景象綿延唐、五代、北宋近六百年。在發(fā)展至鼎盛的吳越時期,越窯形成了“一個中心,兩個側(cè)翼”的布局特點!耙粋中心”指的是上林湖窯場,“兩個側(cè)翼”指的則是東錢湖窯場和上虞窯場,而且上虞窯場因出土文物造型、取材、構(gòu)圖、技法與上林湖如出一轍,被視為是“上林湖越窯的衛(wèi)星窯”。亦即是說,無論從現(xiàn)境歸屬還是文化傳承來講,青瓷包括“青瓷優(yōu)選”秘色瓷入列寧波代表席更為妥帖。
不過,整體而言,瑕不掩瑜,正如大運河將沿線城市和風光串珠成鏈,自北向南,各顯特色!秱ゴ蟮闹袊筮\河》將流動的大運河送到我們面前,讓我們對運河,對運河兩岸的城市,對中國不同時期的文化和歷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功莫大焉。
(潘玉毅)